评论
分享
日常骑行交流、看比赛,我们习惯于用各种数据评估一位自行车手的水平,也对比各种数据、寻找自己的相对位置。对于业余骑手来说,有没有一个只有职业车手才能达到的功率数字?换句话说,一位业余车手击败职业车手需要多少瓦?
这就不得不提起2020年时zwift上的一场比赛,一名叫威尔·洛登的18 岁医科学生和Hagens Berman Axeon 车队21岁职业车手乔·布洛格斯的比赛。医学生以24秒的优势赢了,他在20′18″里输出359 W,功率体重比为 6.3W/kg,被击败的职业车手在 20′42″输出 402W,功体比为6.1W/kg。
能够在20分钟的时间里维持6.3W/kg的功体比,这说明威尔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车手,有着足够出色的潜力天赋&家族基因(毕竟他堂姐是女性世界一小时纪录保持者乔斯·洛登),但说他能在赛场上击败职业车手是不现实的:自行车比赛能就像洋葱,涉及到很多层——并不仅仅是比较数据的大小。
先来说说医学生在zwift上的这场胜利,它并不是个例。毕竟Zwift是一款软件,和现实中的比赛有所不同。一些经验丰富的业余Zwifter会采用各种技巧,用最高效的方式完成比赛,有时成绩甚至比许多世巡车队的职业选手还好。
而且20分钟6W/kg是一回事,保持40分钟又是另一回事。相对于养精蓄锐的医学生,乔·布洛格斯在两人PK之前刚刚结束了为期一周的「33小时特训」,甚至当天早上还进行了高强度的坡道测试。如此条件之下,医学生的优势并不算大,那时间再拉长到1个小时,2个小时呢?再想想为什么国内业余比赛的大多都控制在1-2个小时之内,而不像职业比赛动辄4-5个小时的赛程?
这就涉及到了职业车手的第二个纬度——抗疲劳能力。到了职业车手这个级别,体力充沛之下GC车手、副将和全能型车手们的各项数据并不会差距太大,功率轨迹在比赛的后期随着疲劳而出现分歧。
所以说,功率是通往顶级职业赛场的敲门砖。业余车手没有功率基础,什么也做不了,但如果只能顶3分钟就爆缸,依然什么也做不了。当功率和抗疲劳都达到职业水准后, 战术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具体取决于赛段。在山顶终点赛段的战术相对简单,你只需要输出大数据,但在终点平路冲刺赛段中,战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技巧的比拼,不同类型的自行车比赛技巧并不完全相同,例如CX比赛会迫使你重视不同地形方面的训练,同时教会你用不同的方式比赛。这也是为什么像阿拉菲利普、范德普尔、范阿尔特这种CX转公路这种「跨界」变得越来越流行。
职业车手间的比拼,是功率、技巧、战术、经验、本能和抗疲劳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对抗。成为一个全面的、弱点最少的「六边形」车手,并能应对来自比赛过程中的各种意外情况,才能笑到最后。
回到开头的问题,一个业余车手想要击败职业车手需要多少瓦的功率?首先,你需要有6W/kg的功体比,然后花大量时间堆积训练量,提供抗疲劳能力和技巧,然后参加大量比赛积累战术和经验。将自己各方面的短板弥补,这样你就可以和职业车手PK了。不过,做到这种水准了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是业余车手?
来源:野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