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于4月1日至10日在北京展开,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5大场馆内将进行7项赛事。目前测试活动已进入后半程,各团队经受住各种压力测试,在实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早实现完工改造变身“冰立方”的国家游泳中心是最先进行比赛演练的场馆。本次测试活动前,水立方重新制冰,按照冬奥会程序进行演练。4月1日混双冰壶开赛,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队和国家游泳中心等8支队伍体验到在未来的冬奥赛场上打比赛的感觉。“赛道的滑涩度感觉很平均很好,线路很精准。场外感受到了世界级大赛的专业服务,各方面都挺周到,很正规很有大赛氛围。”北京市混双二队队员乔勃棕表示。“水冰转换”是承接了冰壶与轮椅冰壶项目的国家游泳中心的亮点,就运动员与教练员们的反馈来看完全具备办赛能力。
4月2日,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男子冰球和冬残奥会残奥冰球比赛场馆的国家体育馆在改造后首次亮相。从夏奥会场馆到冬奥会场馆,改建工程除对主馆进行改造增加相关功能外,还在北侧新建冰球训练馆,场馆总面积达到约9.8万平方米,硬件方面独一无二配套灯光、全景模式曲面斗屏等多种配套设施将这里打造成“冰球圣殿”,为每一位运动员与观众带来绝佳的赛事体验。“此次测试,我期待我们能更好地与新设备进行协调配合,发挥出场馆更好的功能作用。从竞赛组织来说,希望通过这次测试活动,为国家冰球项目培育出专业的竞赛组织队伍,为今后冰球运动的发展奠定基础。”国家体育馆运行团队秘书长齐靓说。
4月3日,首都体育馆迎来了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的正式开赛。作为唯一一个需要在同一天进行转场的场馆,他们迎来的不止是比赛挑战,还有6天7场转换的压力。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项目对赛道的冰温、冰面厚度的要求有着细微的差异,此外还有防护垫、形象景观、摄影机位、场地临建4部分需要转换。“每次转换整体的时间要求是两个小时之内,需要6个部门协作,一环扣一环,要求防护垫、景观还有技术设备线路的转换在半个小时之内完成,之后其他部门才能按时进行不延误。”首体场馆(群)运行团队场地转换负责人申翎说。目前场地转换团队已经进行了多次实际转换,团队磨合速度加快,转换时间大幅缩小。
4月4日五棵松体育中心迎来千人观众压力测试,观众换票、入场、自由活动、观赛、退场每一步都考验着运行团队。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服务副主任石威表示:“通过这场比赛,我们要对标奥运赛时,进行全流程、全要素、全点位的‘观众压力测试’。”而在比赛之外,各种高科技也在接受着考验,工作人员身上贴着的创可贴是目前全球最小、最精准的可穿戴式连续智能测温设备,服务智能化下送餐的是机器人,送文件的也是机器人,场边立着各种各样的摄像头为屏幕前的观众提供“子弹时间”“自由视角”“8K VR”等更多观看新体验,无人混采让记者不用见到运动员也可以采访,云转播让转播团队可以远程制作,科技冬奥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5大场馆中唯一新建的场馆,国家速滑馆力图打造“最快的冰”,“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不仅需要硬件保障,还需要磨合调试。首先是我们与制冰机器设备的磨合在进一步提升,两次制冰,我们发现它的质量一次比一次好;其次是通过运动员、教练员的使用心得,我们会进行进一步调整。我相信在这次测试活动中,通过这些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磨合,能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制冰经验,提高制冰质量,最终达成目标。”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介绍。除了冰面的磨合,在整个测试活动期间,这座场馆将会迎来随队的官员、技术官员、参赛运动员等144人,以及近1000人场馆团队和志愿者,一天有超过40项按照时间划分的精准的工作流程安排,这也是此次测试活动的目标之一——磨合工作机制,测试结束后各场馆将依照测试实际情况继续优化工作流程。
来源:中国体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