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建成于1968年的首都体育馆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馆,同时也是一座在中国冰雪运动历史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场馆。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人工室内冰场。1981年,在这里曾承办冰球世锦赛。如今53岁的它经过2年的改造又焕发了新的青春和面貌,即将承接2022年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比赛。
“老场馆、新变化、高科技”,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首都体育馆运行团队主任丁东在介绍时这样形容首都体育馆。保护性拆除和修复是此次改造中的一大原则,因此外观上“修旧如旧”,而内里,则在照明系统、灯光系统、无障碍座席、制冰系统、场馆恒温恒湿等五大方面进行提升。走进比赛大厅,能明显感受到这里的焕然一新。曾经五彩斑斓的观众席统一成了蓝色,整体感提升。“首都体育馆以前能容纳18000名观众,现在改造后变成15000。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少了呢?按说改造应该增加了。这是因为一方面老场馆已经属于现代建筑的文物,大框架不能改变;另一方面为了增加观众观赛的舒适度。我们在现有基础上把座椅加宽了。”丁东说,此外首体还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组织要求增加了80多个无障碍坐席,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观赛需求。抬头可以看到一块1360平方米的天幕,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视频显示系统,东西有端屏、四周有环屏,这正符合了国际滑联近年来对于提升体育展示能力的呼吁,使冰场可以更艺术化、舞台化。在首体,有可以三位一体展示的天幕、环屏和冰面,音响是目前最现代化的音响,场内空调、通风、除湿、暖气4个系统协调运行,保持场内恒温恒湿,可以说观众的各方面感受都有所升级。
作为冬奥场馆,冰面条件是核心,首都体育馆要打造的是“最美的冰”。这一次首都体育馆的冰面制作不再是过去掀开木地板露出水泥地面,然后在水泥地上制作临时冰面的模式,而是冰场为底。不仅如此,制冰方式和周边保障设备也有了换代。“这个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的,在当时的设计理念可以说超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设施慢慢落后。比如我们在举办2014年世界男子冰壶锦标赛时就发现有些设备落后,除湿功能不够,导致冰面容易起雾,通过各种临时设备才完成了比赛保障。”首都体育馆场馆运行团队常务副主任兰立说。改造后,首体的制冰方式由上一代氟+乙二醇的间接制冷方式,改为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二氧化碳不会破坏臭氧层,充分体现了绿色办奥理念。其次,直接制冷比间接制冷减少一次热交换,大大节能,原系统一年制冰电耗约200万度,新系统一年制冰电耗约100万度,节能率可达50%。”丁东说。
来源:中国体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