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埃利德·基普乔格(Eliud Kipchoge),这名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跑者,身上充满了话题性,关于基普乔格的秘密,关于科技的作用,关于先天与后天。
COROS 和《户外探险》主编小明,与基普乔格进行了一次对话,采访了这位传奇跑者。我们得以走进他的人生,探秘人类耐力运动背后的奥秘。
与“传奇”对话
小明:现在你打破了2小时大关,我们知道了No Human Is Limited,但正因如此,这个纪录在未来依然会被突破。你认为在二三十年后的未来,马拉松的纪录会突破至多少?
基普乔格:我已经用行动证明No Human Is Limited,告诉人们,人类可以跑进2小时。他们看到我践行了自己的承诺。我希望未来有人能跑进1小时58分。
现在美国已经逐渐变成了一个“全民跑马”的国度。幸运的话,我希望在接下来30年,10多亿人口中,能有90%的人在跑步。所以未来二三十年会很有趣,因为我们都会开始跑起来。
小明:就像是音乐、绘画,你认为跑步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吗?也就是说,当你在奔跑的时候,你化身为一名表演艺术的艺术家?
基普乔格:我觉得跑步是一门艺术。
当你在奔跑的时候,你会不断地思考,很多灵感涌入进来。等你坐下来把这些灵感记录出来,再付诸于实践。这就像一名艺术家一样,带给人类更多的启发和灵感。
小明:在破2挑战以及你的生活中,科技起到多大的作用?如果没有科技的辅助,你觉得还会实现同样的伟大成就吗?
基普乔格:不得不说,我喜欢变化,我喜欢创新,我喜欢新科技。我们会用手表来测量心率,检测配速,帮我们恢复和训练。科技在我的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让我知道在我努力奔跑的过程中,我的身体在发生了什么。
科技让我们能够在世界各地交流。科技让一切回归正常,让我们更加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训练。我认为它的魅力在于让你努力工作,专注当下,而它仅仅是你生活的百分之一。
小明:在你的人生中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吗?如果你想改变你人生中的某件事,会是什么?
基普乔格:我没有任何后悔的事情,因为我想了解生活更多一点。只要我还热爱生活,我就不想欺骗生活。我现在还会带给这个世界更多激励。我经常说,一旦设定好目标,就去努力尝试,不要找借口。我从不会给自己找借口,只会接受现实,继续向前。
小明:你从儿时就开始跑步,现在跑步已经成为了你的一种生活方式,你想将这种生活方式持续到老吗?
基普乔格:我觉得未来充满了戏剧性,某天我会离开体育世界。离开后,我没办法再活在充满竞技的世界中。但我还会跑步,跑世界各地的城市马拉松。我会和世界各地的人聊天,会来中国旅行,会去上海、北京、广州、香港。
到那时,我的速度会很慢很慢,但我还会在奔跑。
“传奇”故事的开始
配速车开走,地上没了荧光绿的醒目光标。跑道只剩下7名精瘦的跑者。
他们眼前出现了一处标志牌,上面写着:1km To Go(还有一公里)。
维也纳的秋天有些微冷,多瑙河沿岸的跑道外落叶遍地,两旁观众已经披上了薄羽绒服。上千名观众的眼睛紧紧地盯着他。
白色背心、白色护臂、白色跑鞋的埃利德· 基普乔格(Eliud Kipchoge),在身着黑色的顶级跑者簇拥下,显得格格不入。
“或许今天我将创造历史,”当我问基普乔格最后1公里他在想什么的时候,他回忆道。
基普乔格的脸上又露出了一丝微笑。开心时,他会笑。痛苦时,他也会笑。此刻没人能分辨出,这个微笑背后真正的复杂含义。
这天是2019年10月12日,一个不平凡的星期六。从41.195公里到42.195公里处,将写满了一个伟大跑者的传奇。
最后一公里
妻子朝人群中望去,一眼就看见了基普乔格。
这是Grace第一次站在马拉松终点线,亲眼目睹丈夫比赛的场景。
站在任何一场马拉松比赛的终点线,随机问完赛者同一个问题: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是谁?相信大多数完赛的跑者会一脸茫然。
除非你对马拉松精英跑者群体极其感兴趣——真正做到一眼识别、如数家珍的发烧友极其罕见——否则,在国内任何一场大型马拉松的起跑线上,你找不到一张熟悉的面孔。你所看到的是一群瘦骨嶙峋、身体轻盈的黑人,他们穿着与天气不太应景的背心,朴素的短裤,脚踩颇有科技感的跑鞋。
他们的名字读起来非常拗口。他们的故事也很神秘。
关于这些人,你唯一的认知就是他们速度很快。他们的竞争对手,白色皮肤的欧洲人美国人,或是黄色皮肤的中国人日本人,脚步一样轻盈,但很少拿到冠军。
非洲人,特别是来自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东非人,是马拉松比赛的常胜军。在过去10年中,肯尼亚人不仅赢得了世界六大马拉松冠军(波士顿、伦敦、柏林、东京、芝加哥和纽约),而且都创下了赛道的最新纪录。
但是,除了他们的职业之外,我们对这些耐力超凡的人又真正了解多少?
我们对他们的家庭、欲望和痛苦一无所知。
我们不知道他们曾经多么战战兢兢地劳作,只为了填饱肚子。
我们不知道他们拿到冠军后,会分给经纪人多少报酬,自己又会拿到多少分成。
我们不知道自己在见证了什么,或许在不经意间见证了他们其中的某个人,已经为了这个时刻而梦想一生。
埃利德· 基普乔格,就是其中的一名跑者。
基普乔格常住在肯尼亚的Kaptagat跑步训练营。周一到周五训练,周末离开营地开车回到20公里外的家中,看望妻子和三个小孩。偶尔会打理打理农场,下田种玉米,去牧场养牛挤奶,甚至还会清洁厕所。
你很难想象,这就是一名身家1000万美元、世界顶级跑者的生活。
女儿Lynn 14岁了,大儿子Gordon 9岁,小儿子Griffin 7岁。他们与妻子Grace一起过着朴素的生活。
基普乔格曾经也是家里的小儿子。他从小在肯尼亚南迪县的一个小村庄中长大。母亲当过老师。父亲在他还未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在基普乔格小的时候,跑步只是一种上学的交通方式。他每天都要在土路上跑4公里上学。
在他心中,跑步渐渐成为两种不同的象征。一种象征着他在柴米油盐、上学放学的通勤方式,一种是他的邻居、他未来的教练、他儿时的偶像帕特里克·桑(Patrick Sang)成名的方式。
帕特里克·桑曾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拿到过银牌。奥运银牌在基普乔格的传奇人生中看似并不起眼,但在少年基普乔格的眼中看来,那反而是他狭窄生活半径之外的传奇。
他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桑,鼓起勇气走到他面前的场景。
“我想跟他争取下跑步训练营中的一个位置。有一天,我走到他面前。他看到了我跑步的样子,然后送给了我一块跑步手表。真的太神奇了。”基普乔格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十分兴奋。
但他随即面色凝重,郑重地总结道:“这次见面彻底改变我后来的20年人生。”
破2的意义
还有800米,终点处搭建的红色大门就在眼前。基普乔格的脸上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基普乔格的左右脸颊上,各有一条狭长的缝隙。沉思时,看起来就像非洲大陆——人类起源之地——的古老智者。
他身高1米67,体重52公斤。如果你用3D打印机做一台专为马拉松而生的人肉跑步机器,那么基普乔格的身体就是最佳结构比例:最佳输氧率和最佳心血管功能,像人体解剖图一样精准,没有一克多余的废料。
哒、哒、哒。此刻,他已经奔跑了1小时57分,轻盈的脚步踏在维也纳的跑道上。他冲出了V字型7人小队——这个专为破2而组成的阵型——一马当先。
成为专业运动员后,少年时的基普乔格一开始并没有主攻马拉松,而是选择了5000米的田径项目。教练桑没有看错人,少年基普乔格天赋惊人。
2003年,18岁的他在巴黎郊外的法兰西体育场,拿到了巴黎世锦赛5000米金牌。一时轰动肯尼亚跑圈。当时肯尼亚甚至有条街道专门为他而命名。
可在那之后——2004年雅典奥运会铜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银牌,直到2012年他在奥运会选拔赛上失利,甚至无缘奥运会。“那是我一生中的低谷。”基普乔格回忆说。
称霸5000米和10000米赛道无望,他必须要更换训练项目。马拉松,只是他当时的备选项。
这一年,统计学家、马拉松历史学家戴维·马丁提出预测,人类第一场1小时59分59秒的马拉松比赛,将在2029年~2032年之间发生。
“破2”充满了让人无法抗拒的魔力。每当有人打破马拉松赛道纪录时,“破2”的议题就会出现。
为什么人类一定要突破马拉松2小时大关?第一个1小时59分59秒的马拉松又意味着什么?
某种程度上,这一成就并不意味着什么。
不可否认,马拉松运动员在2小时内完成42.195公里的距离,这确实是速度、意志和耐力的壮举。但是,马拉松的距离不过是近100年来人类赋予的数字。
在100年前——1921年,奥委会根据1908年伦敦奥运会马拉松项目,确定了全程马拉松的官方距离。而伦敦奥运会马拉松项目举办的初衷,不过是为了满足英国王室奇特的欣赏癖好。
一群体能超凡的跑者,凭什么就要为这个特定的距离而拼搏一生,且让全人类为之高潮?
然而,这确实重要。人类也必须关注。因为100年来,42.195,这5个数字和一个小数点已经不仅仅是个偶然的排列组合,还已经成为了人类耐力运动的隐喻和象征。
即便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也没有人会觉得完成一场马拉松很轻松。这个距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这意味着我们要面对公平的痛苦,公平的跑量积累。无论他天赋异禀,还是心宽体“胖”,都要面对着公平的距离,汗流浃背地跑完同样的距离。
那么,要跑完一场马拉松(距离),理论上人类可以多快完成?
1986年,一名医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乔伊纳,十分醉心于研究跑者的乳酸阈值、跑步经济性、最大摄氧量(vo2 max)等指标。这些指标都与跑步速度和耐力息息相关。
他想知道,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理想的跑者——在乳酸门槛、跑步经济性和最大摄氧量方面拥有理论上的最佳值——会跑出什么样的成绩?
他设计了一个模型,得出了一组惊人的具体数字,马拉松的最快理论值是:1小时57分58秒。
他又花了5年的时间,经过同行评审,把这一科研成果的论文发表在《应用生理学》杂志上。
1991年迄今,这篇论文不仅开创了马拉松破2挑战的大讨论,还在科学界和跑步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争论。
1小时57分58秒。这并非如中国成语中健步如飞、大步流星、风驰电掣、奔逸绝尘的那般浪漫主义,而是多了一丝理性,因为它是一组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字。
这意味着2小时跑完全程马拉松是可以实现的——至少在理论上是这样。
1991年这一年,最快的马拉松时间是2小时6分50秒。6岁的小基普乔格还在土路上飞奔着上学。无论是对于基普乔格,还是对于全人类,距离破2的目标都还遥遥无期。
“作弊”的黑科技
1小时58分。7名黑色背心的跑者如仆人般退下,基普乔格加快配速冲向终点。
没有配速员,没有激光配速器,他将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跑完最后500米。
这并不是基普乔格第一次尝试破2。2017年意大利赛车场蒙扎,基普乔格的赞助商耐克在此组织了第一场“破2计划”挑战。
早在2015年,英国作家艾德·凯撒在《跑者时代:马拉松的魔咒,奔向2小时纪录的历史、科学和他们的故事》一书中就预言道:如果人类要想突破全马2小时大关,必须要有完美的跑者,以及为这名跑者量身打造的最理想赛道。
如果说基普乔格生而一副为马拉松竞技而生的完美身体构造,那么意大利赛车场蒙扎就是这个“最理想赛道”。耐克已经尽最大可能摒除一切外在干扰因素。
在这场比赛中,包括基普乔格在内的三名跑者,身穿品牌提供的最强科技跑鞋,共同冲击2小时。
最后的结果很多人都知道了,基普乔格在这条不能算作是赛道的赛道上,跑出了马拉松距离的史上最快时间——2小时25秒。
虽然基普乔格对这个成绩很满意:“如果我足够自律,足够努力,在这场比赛中也已经尽力,那就没有必要太遗憾。”但很多人表示接受不了这样的成绩。
为了破2计划,他曾被赋予太多的符号和重担。这名32岁的中年跑者,在挑战前一天晚上,还接到了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的致电。
但就在基普乔格的首次破2挑战刚完,汗水还未彻底干透,就已经出现了质疑的声音。
配速车照射的配速光标,空气动力学家精心设计的7人阵型,耐克备受争议的Vaporfly跑鞋,几乎并肩骑行的自行车手,以及为了赶上完美天气,挑战时间提前8天才刚刚确定…… 在科技的辅助下,《户外》杂志称之为“马拉松秀”,《大西洋月刊》评价为“最伟大、但最虚假的世界纪录”。
任何到过非洲的游客都注意到,马拉松跑者喜欢“科技”。
诚然,很多顶级马拉松跑者的童年时期都是光着脚跑步(这种童年生活几乎肯定奠定了他们一生的跑步基础)。但是,一旦这些非洲跑者能买得起跑鞋,他们就一定会去买。
这些跑者也深信科技对马拉松的影响。去年,高驰COROS签约了基普乔格,这家源自中国的手表品牌,成为了基普乔格的比赛御用手表。一时间,国内跑者热血沸腾。
基普乔格在采访时对我说:“我喜欢变化,喜欢创新。COROS一直致力于让跑者成就完美。我个人又十分喜欢完美。虽然人类的潜能不设限,但我相信手表的作用功不可没。”
在马拉松纪录不断突破的进程中,跑鞋和手表的科技发展也一并突飞猛进。很多人相信即使没有科技,基普乔格也是公认的马拉松王者。
但如果你潜入到基普乔格的训练生活中,你会发现这种借用科技作弊的质疑又是何其讽刺。一名为人谦虚、严格自律的冠军,一个生活朴素的中年男子——睡在单人床、生活规律、周末开车皮卡挤牛奶的非洲跑者,反而成为“利用科技作弊破2”的焦点人物。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将世界上最简单的运动的伦理观,变得尤为复杂。
在对科技的声讨中,大多数人的关注点反而渐渐失焦,忘记了基普乔格能够成为唯一破2跑者的真正原因:在僧侣般的训练营生活中,他一周五天的训练生活已经持续了整整20年。
自律的奖励
基普乔格飞奔在前。
有人说他的比赛风格酷似球星勒布朗·詹姆斯:剑走偏锋中的剑尖,偏激中的偏激。
“2小时不再是坚不可破的大关。这名跑者已经觊觎这个纪录许久。”现场主持人激动地说,“配速员彻底退后,让他一个人向前冲去。只剩400米了!”
没有任何一位马拉松跑者能驾驭基普乔格的全速前进。基普乔格曾来上海做过一场活动。活动方现场安排了一台跑步机,一台以基普乔格2分53秒配速设定的跑步机,看看观众能坚持多久。
系上安全带后,大多数经验丰富的跑者只能坚持四五分钟,最厉害的北京高手毛旭(PB:2小时33分)也只能勉强坚持20分钟。
此刻的维也纳,基普乔格的冲刺让人热血沸腾,两旁观众呐喊声已经被声浪淹没,唯有用力敲击广告牌的砰砰声才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潮澎湃。
“这是一条注定承载历史的跑道。我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周六。且听两旁观众发出的呐喊声。还剩300米。终点线近在眼前。”
上一位像这样在跑步项目中鹤立鸡群的王者,是“百米之王”博尔特。确实有人曾把基普乔格誉为“长距离版的博尔特”。但一定会有人反驳:博尔特能有基普乔格的一半自律?
在我看来,天赋和自律,是解开基普乔格的真正秘密。
我们不妨先看看基普乔格的普通一天。
5点40分起床。
6点10分路跑20公里。
洗澡。
早餐。
简单休息(往往会读书)。
午餐。
睡午觉或训练。
下午4点夜跑。
吃晚茶。
休息。
晚餐。
睡觉。
这是基普乔格在训练营的日常生活。全部训练计划由他的教练——他唯一的教练、自始至终的教练桑,基普乔格对我说“我永远是他的学生”——来设计。
他还会将每一次训练记录在笔记本上。“如果你来肯尼亚,我可以把2003年以来每一次训练的记录都翻出来给你看。”
“那么你已经记了多少本?”我好奇。
“17本。”
“最近一条笔记是什么?能翻出来给我看看吗?”我更相信眼见为实。
在训练营的小房间里,基普乔格翻出来一本封面写着“2021”的绿色笔记本。翻到其中一页,展示给我看:“最近一条是……今天早上,1小时16分,跑了18公里。”
基普乔格喜欢记录和阅读。每天他都会给自己安排阅读时光。从亚里士多德到体育传记,从文学到励志。他最喜欢的作家是史蒂芬·科维。史蒂芬的《高效人才的七个习惯》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动力+自律=稳定”,书中的内核似乎也是他价值观的文字映射。
基普乔格喜欢思考和微笑。思考让他成为了跑步界众所周知的“运动哲学王(Philosopher King)”。他喜欢微笑。开心时微笑,痛苦时也微笑。他说,痛苦不过是一种思维定式,因此他会努力用微笑将痛苦转移到跑步的乐趣和终点线上,然后让痛苦逐渐消失。
基普乔格喜欢意大利餐和凯莉·克拉克森的音乐。那首《杀不死你的,让你更强大What Doesn‘t Kill You》成为了他耳机里反复循环播放的音乐,直到渗透进他的人生观。
没有什么能干掉他。2012年的人生低谷不能,科技质疑的舆论声不能,2015年跑飞的鞋垫也不能。
2013年春,在和教练桑反复讨论后,转项的基普乔格在德国汉堡上演了自己的马拉松首秀。2小时05分30秒的成绩不仅让他拿到比赛冠军,还打破了赛道的纪录。
2015年柏林马拉松。刚开跑没多久,他发现跑鞋里的鞋垫松动。到了第26公里处,鞋垫竟然飞出来了。荧光色的鞋垫随着他的步伐,拍打着他的脚踝,在镜头前格外显眼。
基普乔格依然保持镇定,微笑地跑完全程,并且以2小时04分的成绩,打破个人最好马拉松成绩。这也是中国跑者第一次真正关注“鞋垫哥”的故事。这也让世界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他的强大。体能的强大,内心的强大。
第二年,他不仅继续收割了里约奥运会马拉松在内的一系列重磅比赛冠军,还开始挑战象征人类耐力运动的天花板:破2。
王者的故乡:饮食、成长和基因
两旁观众的呐喊声已近白热化。现场主持人的解说也近乎破音。
当30年前的理论变成如今的现实,当象征人类耐力的马拉松运动,被打破天花板,在这样一个热血沸腾的场景中,再多的溢美之词似乎都不为过——
“1969年,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了一小步;65年前,罗杰·班尼斯特突破1英里的4分钟大关;1953年,爱德蒙·希拉里爵士成为人类首登珠峰的第一人…… 不到1分钟。他就要抵达终点。这名谦逊的农民,曾经每天上学放学奔跑2英里的少年,骑车去镇上市场卖牛奶的工人,现在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律来实现人类的纪录。”
曾经的马拉松GOAT(Greatest Of All Time 有史以来最伟大)跑者,海勒·格布雷塞拉西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好的家庭背景出身,不可能造就出一名伟大的跑者。
他谈到了自己在埃塞俄比亚的成长经历。格布雷塞拉西认为,所有世界一流的跑者都有个不幸的童年。但贫穷、不公、暴力不仅没有扼杀掉他们的天赋,还锻造了他们的品性。
每一名站在马拉松起点的跑者,都与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切牢牢绑定。
正如格布雷塞拉西所说,在比赛当天,你要一个人奔跑,你穿得很少,就像没穿衣服一样。只有你自己的身体、你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才能支撑你,支撑你直到冲过终点的那一刻。
基普乔格所在的Kaptagat训练营,附近种着一片茂盛的玉米地,赭红色的土路如同蛛网一般。几栋小平房,几家杂货店,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生活着世界上训练最艰苦的运动员。
这些跑者的训练生活极其简单。没有运动后恢复肌肉的蛋白粉,没有能量胶和能量粉,甚至没有跑前热身环节。
据曾经一位亲身到Kaptagat体验的跑者观察:“训练之后,运动员们鱼龙混杂地漫步到门口,让双腿慢慢冷却下来,脸上泼点水洗去汗水,坐下来一起喝着茶,开着玩笑……努力训练、轻松取胜的生活态度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真是印象深刻。”
对这些非洲跑者来说,训练很简单,生活则要艰难得多。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基普乔格。
许多肯尼亚的跑者要靠微薄的收入养活自己。在基普乔格的训练营不远处,他们要付每月15美元的租金,租住一个小房间。房间里有一张单人床,一套放衣服和杂物的小抽屉,房间角落里有一个小炉子,用来烹饪玉米、蔬菜和豆类的简单食物。这些运动员还必须自己打水,自己手洗衣服。
他们经常买不起新鞋。许多人穿着早已超过使用寿命的跑鞋——破洞的鞋面,没有抓地力的大底——长时间高强度训练。对他们来说,任何一场大型马拉松比赛的奖金,都是大多数同伴毕生收入的数倍。
然而,正因生活如此简单,干扰的因素大大减少。东非跑者反而能把他们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跑步中。
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跑者奔跑在蜿蜒的土路上。经常会遇到光脚走路的小孩——肯尼亚的农村小孩小时候就光脚徒步上学——他们遇到外国人会高兴地喊着“muzungu(白人)”,和他们一起在粗糙的地面上冲刺奔跑,即便是4分的配速。
在附近的小镇伊腾,定期举行法特莱克运动会。数百名世界级的运动员——顶级跑者和草根跑者混杂在一起同场竞技。
对于那些围观比赛的孩子们来说,这是一种激励,不断吸引着他们参加这项运动,就像儿时的基普乔格一样。
心中的终点线
最后100米。
“我知道今天我做到了,而这一成就必将激励全世界所有人。”当我问及最后100米他在想些什么时,基普乔格如此回忆道。“我实现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基普乔格一边奔跑着,一边伸出右手,用食指朝着观众比划出一个“1”——我是世界第一。
轻拍双手,伸出左手大拇指——我做到了。
他瞥见右侧有位感动到流泪的观众,伸出双手在脸上做了一个流泪的鬼脸。接着,又伸出左手食指指着远方——坚定而又自信。
挥右手——挥左手——挥右手——挥左手——最后他双手轻拍着胸膛冲过终点线。
终点大门计时器定格在1小时59分40秒处。
然而,对于基普乔格来说,这似乎并不是真正的终点。他继续奔跑着,冲到妻子Grace身边。两人深情相拥。速度的惯性带着抱成一团的两个人,转了整整360°。
他又奔向自己的教练桑。“我无法想象当初没有遇到桑会怎样。我无法想象。就没有与你此刻的对谈,我的生命都将静止。我很幸运遇到他。”基普乔格后来对我说。
最后,是他的团队。虽然马拉松是一个人的运动,但基普乔格坚信,破2成功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
东非跑者把基普乔格围在中间,相拥而泣。如果说马拉松是人类耐力运动的象征,那么基普乔格则是东非跑者的象征。在这一特殊时刻,他还代表着人类。
“最后一个问题,基普乔格。”在采访的最后我问道,这是我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或许也是一切人类耐力运动的根源——“在这个世界上,你最伟大的爱是什么?”
他笑了笑,说:“我热爱这个世界,热爱人类。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