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体育课被语文课、数学课占用,或是“沦为”自习课,几乎成为一代人的记忆。除此之外,乏味的齐步走、跑步走,狭小的运动场地和匮乏的运动器材,更是不少人对体育课的直观印象。
近年来,对于体育课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就建议在小学阶段增加体育课课时,以每周5课时为宜,保证小学生每天都有1小时运动时间。
体育教育事关国民健康,体育课更是重中之重。小学生天天都有体育课,天天都能运动1小时,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每天一节体育课
体育课与青少年成长息息相关。多年来,要求改革体育课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体育课,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体育课,高中每周2课时体育课。
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认为,这些课时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化的体育特长培养难以保障。所以,他建议在小学阶段增加体育课课时,以每周5课时为宜,保证小学生每天都有1小时运动时间,这将对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多年以来,我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模式都是依据体育教学大纲,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然后统一实施。
朱鼎健委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上述教学模式没有结合学生主体情况的差异,学生特长没有得到发挥,统一化的教学也会让学生感觉“被运动”。所以,他建议体育课的授课内容也应突破田径传统项目,实现项目的多元化。
此外,对于体育中考,朱鼎健委员呼吁,在更多地区推广和全面采取“七选一”、“八选二”等多选项体育考试方式,游泳、踢毽球、武术、体操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项目均可出现在中考的体育项目中。
“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仅靠学校的体育课程还远远不够,学校还可将课外体育教学纳入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大纲,与课外培训机构、体校乃至专业体育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共同筹划,大力推动学生参与周末体育和下午四点半体育课堂。”朱鼎健委员表示。
上述建议背后,是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整体性下滑趋势和近视率不断攀升。《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显示,早在2014年,我国7~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已经高达11.1%和5.8%,农村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7.7%和4.5%。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的调查显示,我国近视眼患者已达6亿,其中青少年近视率为70%,居世界第一。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相比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为10%。
教育部2019年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统计数据则显示,我国6岁儿童近视率为14.5%、小学生近视率为56%、初中生近视率为71.6%、高中生近视率超过90%。
“三点半难题”
小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小时锻炼时间是否合理?目前来看,这是发达国家体育教育的普遍现实。
比如,美国卫生部2018年编写的《美国民众体育锻炼指南》显示,6~17岁的学生,每天应进行至少一个小时中高强度的体育运动。美国健康和体育教育协会制定了《美国K-12体育教育的国家标准和年级水平学习成果》,其中就包括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时的教学计划。
2008年,法国国民教育和青年部出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每周应保证5节体育课时,学生应充分掌握最基本的体育技巧;初中和高中每周的体育课时分别为3课时和2课时,着重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褚宏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教育界一直有着7+1>8的说法,即7小时学习加1小时锻炼,学习效率要高于8小时的学习。
对于公立学校,小学生一天一节体育课,每天一小时锻炼可以实现吗?课时该如何调整?是否会影响其他课程?
据现有的规定,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这意味着小学生最早将于下午三点半放学。然而,公立小学过早放学,特别是早于父母下班时间,又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同样在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马光瑜就建议,推迟小学放学时间,使其与父母下班时间一致,让学生写完作业再回家,以减轻家长的负担。
早在2017年,为解决放学后部分家长无法接孩子的困难,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明确要求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的责任。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是其中重要一环。
增加体育课课时、增加小学生锻炼时间的建议与推迟放学的提案一道,无疑为“三点半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然而,褚宏启直言,对不少学校而言,场地是个棘手的问题,不少城区中心的学校,场地一般都较小。拿北京为例,学位本身就紧张,部分多功能教室都取消了,用来当教室,更何况体育场馆和操场。如果想增加中小学生的运动时长,只靠学校很难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发达国家公立学校20人左右的小班,我国目前普遍采用大班制教学,在学位紧张地区,一个班级六七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
场地之外,体育教师的师资配比也存在不足,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主课以外的教师编制一直都严重短缺。
提高体质是一个综合性工程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硬件与师资的问题也在不断解决中。但是,增加体育课课时、保证运动时间,就一定能提高青少年体质吗?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中国新闻周刊直言,增加体育课课时的提案初衷当然是好的,但是即使体育课课时增加,甚至让小学生晚放学参加体育锻炼,学生体质状况未必会有明显改善。因为影响学生体质的原因,除锻炼时长外,还有睡眠时间。增加体育课或者晚放学,很可能会让学生把既有学习任务延后,影响睡眠时间。
“目前,国内教育评价体系非常单一,最终都升级为一个高考分数,所有孩子教育的成果都要按照高考去排队。每个孩子都处于高强度压力之下。激烈竞争前提下,不论是早放学,还是增加体育锻炼,都无法从根本上减轻孩子的压力与负担,而提升体质与健康水平恰恰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储朝晖表示。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中国近现代的学制与考试制度,融合了“普鲁士模式”和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
工业革命前后,“普鲁士模式”用最经济的办法实现了教育的普及,为工业化提供了人才,创造了庞大的中产阶级,也使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德国人的初衷绝非“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而是用考试选出人才。当时,普鲁士政府更在意人才的学习能力与可塑性,以便支持蓬勃发展中的各个工业部门。
在这套机制下,做题、应试、反复强化训练成为日常,但这样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而是选拔。它用考试和分数筛选出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头脑。
在极度渴求工业化的东亚,“普鲁士模式”契合了工业化追赶期对效率的疯狂追求。对无数经过高考选拔的毕业生而言,迎接他们的是工业化的宏伟蓝图与顶层设计。
而中国人对高考的信仰,更因对其公平性的执着。想在保证“高考式”公平前提下,树立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推广素质教育,目前仍是一道难题。
褚宏启认为,即使很难直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也应该不断增加体育课课时,增加素质教育内容。这对于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变,依然值得期待。
“从这个角度讲,多增加体育课课时,教育界当然欢迎。”褚宏启表示。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