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一代·四大天王
在羽毛球尚未进入奥运大家庭的年代,电视转播尚未普及,更别说互联网了。那时候,体育赛事报道更多存在于报刊文章或电视、广播中。普通的体育爱好者能去了解运动员的时刻往往是大型比赛举行时,平常人要现场一睹羽坛球星的风采也实属不易。
如此一来,“球星”二字对于寻常体育爱好者而言,更带有一层神秘气息,就像武侠小说里那些江湖高手之于普通民众。
20世纪80年代,羽毛球慢慢步入职业化的正轨,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更高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四大天王”逐步被喜爱羽毛球的人们熟知。在球迷眼中,他们颇有小说中“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之感,都身怀绝技,各有所长,分庭抗礼,相爱相杀。
弗罗斯特:自学成才的集大成者
新一代的球迷或许听过弗罗斯特的名字,但出处多与马来西亚有关,因为弗罗斯特曾出任马来西亚羽协任总监一职,并经常发声。但在老一辈球迷的心中,弗罗斯特就是当年羽毛球男单赛场绕不开的名字。
弗罗斯特8岁开始接触羽毛球,但他儿时住在丹麦的一个小镇,镇上没有羽毛球教练,他的所有技术都是通过看别人打球、看电视转播和自己练习掌握的。1975年,年仅17岁的弗罗斯特开始参加国际比赛。1980年,22岁的他从哥本哈根大学历史系毕业,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羽毛球运动中。正是在那一年,他先后战胜了梁海量、林水镜、普拉卡什等世界名将,确立了在世界羽坛的地位。
不管是在老四大天王行列,还是在当时的世界一流阵容,弗罗斯特几乎是唯一的欧洲人,这让他成为特点最特出、最频繁被研究的选手,亦让他具备了别人没有的优势。1米90的个子、移动迅速而灵活、力量大、爆发力强,弗罗斯特具备了成为羽毛球一流球员的身体条件。直到现在,不少欧洲球员依然给人“力量大、体力足但技术不如亚洲人”的感觉,弗罗斯特则是那个兼备了亚欧特点的前辈。当时,羽坛把他称为第一个将羽毛球技战术向快速、灵活方向发展的欧洲羽毛球运动员。
弗罗斯特曾创造了职业生涯200场不败的纪录,曾四度摘得全英公开赛男单桂冠,在1984年收获了包括全英和总决赛在内的八项冠军,风头一时无两。遗憾的是,这位集亚欧特点集大成者从未在当时最被看重的世锦赛上夺冠。离这一步最近的一次是在1987年,他在世锦赛男单决赛中输给了中国的杨阳。
四大天王
杨阳
赵剑华
弗罗斯特
苏吉亚托
出生日期
1963年12月8日
1965年4月21日
1958年4月4日
1962年10月4日
成名之时
20岁
18岁
17岁
17岁
握拍
左手
左手
右手
右手
退役时刻
1990年
1993年
1991年
1989年
主要成绩
1987年世锦赛冠军
1989年世锦赛冠军
1991年世锦赛冠军
1986年、1990年亚运会男单冠军
1993年全运会男单冠军
四夺全英公开赛冠军
1983年世锦赛冠军
两夺世界杯冠军
技术特点
灵活多变化
细腻精准
集亚欧特点大成
进攻劈杀
或有遗憾
没有参加过奥运会
奥运止步四强
胸膜炎
无缘世锦赛桂冠
大起大落
起落甚快
苏吉亚托:羽球王国的信仰
同样是一个小球迷熟悉的名字,因为伊萨克·苏吉亚托的儿子、被称为“小苏吉亚托”的汤米·苏吉亚托依然活跃在世界羽坛。事实上,苏吉亚托的传奇色彩是浓厚的。
1米73,这在很多内行人看来都不是一个优秀的羽毛球男单球员的身高,可苏吉亚托打出来了。令人佩服的是,这位个子不高的印尼小子还是以进攻凶狠著称,拥有极佳的后场控球能力和突出的爆发力。
17岁,苏吉亚托就在世界比赛中崭露头角。1982年,他在印尼公开赛上神奇地夺得男单冠军,开始被冠以“林水镜接班人”的头衔,获得印尼队的大力栽培。仅一年后,他在1983年世锦赛上一举夺冠,成为继梁海量之后第二位获得世界冠军的印尼男单球员。
从出道到退役,苏吉亚托的高光阶段不足八年,他的职业生涯亦伴随着大起大落、快进和倒退,既有世锦赛登顶的高光时刻、亦有之后滑至谷底又重振雄风的两年,以及最后的回落。那些年,印尼队的成绩不佳,苏吉亚托成为了羽球王国的仰仗。对于印尼,苏吉亚托以其“四大天王”的身份撑起一支队伍和国民的羽球信仰;对于苏吉亚托,印尼的羽球传统让他常倍感压力,也更坚定了他那必胜的信念。
杨阳:“王中王”大满贯
杨阳有着“四大天王之首”的美誉,却是四位名将中成名最晚和最迟的。
13岁时,杨阳因为发育迟、身高不足1米50而错过了入选江苏省队的机会。那时,他连续三年都来到了省队选拔的大门前,又连续三次失望而归。直到第四年,也就是1978年,他才在一年的试训后转为江苏省队正式队员。这之前的三进三出没有动摇杨阳的信心,或许这也正是他和羽毛球的缘分,让其最后发亮。
当时的江苏队可谓人才济济,赵剑华、杨阳和杨千里三人被称为“江苏三剑客”,他们在1983年的全运会上全部登上男单领奖台。国家队看上了男单亚军赵剑华,在单打选手普遍兼双打的情况下,赵剑华的男双搭档、获得了男单季军的杨阳亦被相中,以双打队员的身份进了国家队。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杨阳进队不久,就在1983年的印尼公开赛上击败了当年的世锦赛男单冠军、印尼天王苏吉亚托,并最终获得第三名。一年后的汤姆斯杯,杨阳因当时的三单陈昌杰受伤而获得亮相机会,并在决赛中再次以2比0击败苏吉亚托。虽然那届汤杯中国队最终未能夺杯,但杨阳瞬间成为了媒体笔下的“明日之星”,此后亦成为了苏吉亚托名副其实的“克星”。
1985年,首次参加世锦赛的杨阳收获了一枚铜牌。1986年,他随队出征汤杯,帮助中国队重夺汤杯,并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个世界冠军。1987年,世锦赛来到中国北京,当时已经颇负盛名的“四大天王”如约齐聚四强。半决赛,杨阳再次战胜印尼的苏吉亚托,队友赵剑华则输给了丹麦的弗罗斯特。
就如杨阳专克苏吉亚托一样,弗罗斯特对阵杨阳很有心得,在两人历史上的六次对垒中,杨阳只赢过两次。振奋人心的是,其中一次胜利出现在1987年北京世锦赛决赛中。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世界级羽毛球大赛,在主场观众的助威下,杨阳在决胜局以15比13险胜,尤其决胜局他还经历了在10比2大比分领先后被反超的危险时刻。
这个冠军奠定了杨阳的“天王”位置,亦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杨阳的技术动作细腻,球路变化多端,在那五年间,他先后在两届世锦赛、三届汤姆斯杯、两届世界杯、一届总决赛和一届全英公开赛上登顶。在羽毛球还未进入奥运会的那些年,杨阳是第一位集齐五大赛事冠军的大满贯得主。
谈到四大天王,杨阳经常被放在第一位,成就无数。如若较真算其不足或遗憾,那只能是这位“王中王”因时代因素而无奥运之缘。
赵剑华:“末代天王”蜚声天下
羽毛球老前辈侯加昌曾在书中这么形容赵剑华:“他对羽毛球技艺的诠释,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他不需要制造什么‘霸气’,却成为当时‘四大天王’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他对羽毛球技艺的贡献和影响,已超越国界和地域。”
这么高的评价,足以证明赵剑华在那个时代的地位及其影响力。
回看当年的经历和战绩,赵剑华似有一种诗仙下凡注定扬名的气概。他18岁时就夺得全运会男双冠军,19岁时连胜包括弗罗斯特、韩健、林水镜等一流球员,未满20岁的他已然霸气。退役前,赵剑华已经手握两枚亚运会男单金牌、两枚汤姆斯杯冠军奖牌、一枚世锦赛男单金牌,公开赛冠军更是无数。要总结出这位极优秀的羽毛球男单球员的技术特点实在太难了,在全面之下,他的技术细腻性可称一绝,尤其是吊球和勾对角,他快速的进攻型打法在当时成为了整个世界羽坛的技术发展潮流。
纵然是天王,亦不可能没有遗憾。1985年,年少成名的赵剑华以头号种子的身份出征世锦赛,却在出发前往加拿大的当天晚上突发高烧,到了加拿大后病情更加严重,经诊断是胸膜炎。信心满满的赵剑华根本无法接受因病退赛的事实,他要坚持比赛,却因病情严重被队伍送回国内治疗。当时,他就哭了。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赵剑华的身体逐渐好转,体内却永久性地留下了一个会导致肺活量大大降低的医疗环。医生说他不能当运动员了,他却顽强而神奇地逆势而上,在1991年夺回了这枚让自己等待了六年的世锦赛男单金牌。
1992年,羽毛球项目正式进入奥运会,这也是赵剑华在夺得1991年世锦赛冠军后继续坚持的原因。然而,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同样以头号种子出征的赵剑华在半决赛中输给了印尼的蔡祥林,决胜局末段,对手连续三个滚网球,让赵剑华带着遗憾告别国际赛场。
作为第一代四大天王中年龄最小的选手,赵剑华出道的时间最晚,退役的时间最晚,亦因此成为四人中唯一拥有奥运会经历的人,有了“末代天王”的称号。纵然有遗憾,赵剑华依然是蜚声天下的一代传奇。
(羽毛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