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几乎每逢大赛后,许多中国球迷都会惯常地将新科冠军与历史上的“大魔王”们进行一次比较,在已经归隐的历代领军人物中,张怡宁无疑是瞩目的那个,无论是“零演技”让球福原爱的故事,还是拿着“鞋底子”吊打冯天薇的遥远传说,都让这位乒乓球史上独一无二的双满贯得主的人气一次次飙高。从2003年1月正式登顶世界第一开始,在之后长达近7年的时间内,除了在2008年1月被郭跃反超外,其余时间张怡宁始终占据着世界第一的宝座。然而即便是缔造了无数传奇的张怡宁,也依然有着自己职业生涯的“克星”,这个克星就是姜华珺。
出生于山东滨州的姜华珺6岁起开始打球,这样的选择来自于她的父亲高闻——滨州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乒乓球教练。女承父业,姜华珺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球技突飞猛涨,然而在乒乓球人才济济的中国,姜华珺的起点却没有那么顺利。1996年,12岁的姜华珺吃遍了闭门羹——她被省体工队、八一队拒之门外。在常人看来,这或许不是了不得的事情,然而须知道郭跃10岁时就已经打进辽宁省队,丁宁被老将周树森招揽进北京队时也只有十岁。12岁依然没能打进省队的事实,堪称姜华珺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个大坎。不过哦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没能叩开省队的姜华珺最终转投青岛二体,并在这里打下了日后自己所仰仗的技术基础——反手生胶弹击。姜华珺在教练的悉心帮助下练就了强大的反手弹击,力量和速度都属上乘。凭借着在地方队打下的坚实基础,姜华珺在1998年的全国少年比赛和北京集训中脱颖而出,迈进了国家二队。在国家二队一年多之后,姜华珺在2000年国家大调整时和张晶、贾贝贝、白杨、李佳一起进入以一队。
刚进一队时,姜华珺很快感觉到了紧迫感,被分进金牌教练李隼组的她,要直接面临张怡宁和白杨等名将,后来这个组里又加入了李晓霞。除了强劲的对手外,打法定位的问题也深深地困扰着姜华珺,。当时姜华珺打法最大的特点是反手弹击十分犀利,但是整体打法不够清晰,缺少特点,在二队时正手更是被诟病为“蹭”。就在姜华珺踟蹰不前的时候,李隼适时地为她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向被认为善于发掘球员潜力的李隼很快找到了姜华珺的闪光点——反手,以此为核心,李隼为姜华珺打造了一套迥然不同于中国传统注重正手的训练思路:“我给你定的最终方向,就是正手稳,反手凶,比赛中正手不要随便丢球.反手是主要的得分手段。”秉承着这样的训练思路,姜华珺开始在国家队的漫长训练历程,并且很快站住了脚跟。但是在群英荟萃的中国队,姜华珺并没有太多的出战国际大赛的机会。一直等待着转折点出现的她,在2005年遭遇了职业生涯中第二次重大打击。
2005年十运会上,姜华珺作为山东队的三号主力出战。女团决赛中,姜华珺对阵北京队15岁小将丁宁。当时丁宁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面对这样一场唾手可得的胜利,姜华珺却没有把握住机会,她在首局9:4领先的大好局面下遭丁宁逆转,心态失衡的姜华珺最终崩盘。这场比赛在成就了丁宁的同时,也将失利一方姜华珺推向了深渊。姜华珺溃败后,山东队也组中1:3不敌北京女乒屈居亚军。满心愧疚的姜华珺彻底感到心灰意冷,在萌生了转会的想法不久,姜华珺就披上了中国香港队的战袍。无心插柳柳成荫,姜华珺在离开了国家队之后反而彻底放下了心理包袱。由于在中国香港队没有在中国队时那样可怖的争冠压力,姜华珺反而感觉更加如鱼得水。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姜华珺开始了自己和张怡宁在赛场上的宿命相逢。
2006年2月,姜华珺报名参加了奖金最高的中东赛事——科威特公开赛。在赛前,几乎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个刚刚转会的生胶选手,毕竟那次比赛中还有张怡宁、郭焱、郭跃这些世界冠军的存在。然而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姜华珺恋战张怡宁、郭焱和郭跃三名昔日队友拿到女单冠军的同时,也拿下了国际赛场上对张怡宁的首杀。当时的张怡宁在成就大满贯之后已经终结了“王楠时代”,成为世界乒坛新的执牛耳者。姜华珺的出现,几乎一度让张怡宁无计可施。2006年科威特公开赛之后,姜华珺转年又在日本公开赛和克罗地亚公开赛,分别以4:2和4:3的比分战胜张怡宁。尽管2008年大众公开赛上,张怡宁曾以4:1的比分复仇,但是2009年科威特公开赛上,张怡宁再次以2:3输给了姜华珺,而当时张怡宁的状态几乎是“有比赛出去打就是冠军”。这也是两人国际赛场上交手的最终章,姜华珺以4—1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姜华珺在面对其他中国队员时并不占上风,然而唯独对阵张怡宁时显得格外自如,这与两人的打法特点不无关系。众所周知,张怡宁的打法属于典型的“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无明显漏洞”型,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张怡宁的单板质量无论是速度、力量还是旋转都不是最顶尖,她的速度没有郭跃快,力量逊于李晓霞,在变化上也略输王楠一筹,张怡宁取胜更多靠的是自己雄厚扎实的功底、流畅稳健的衔接转换,以及被称为“铜墙铁壁”的防守能力。不过在面对姜华珺时,张怡宁“多一板”的战术似乎失灵了。张怡宁的打法擅长借力打力,中近台借力快撕快带是张怡宁的拿手好戏,然而姜华珺反手是生胶颗粒,生胶出球快速突然且下沉。张怡宁和姜华珺对阵时,不可避免地要和对手进行反手相持,不过由于姜华珺反手弹击质量极高,面对这样破坏性极强的进攻,张怡宁在防守时非常容易失误。而且由于生胶回球下沉,张怡宁在回击必须主动制造旋转,而张怡宁拉球质量略一下降,姜华珺立即再次加压,如此反复机会,姜华珺就能够积累起足够的优势来撕开张怡宁的防线。而且姜华珺曾经长期和张怡宁在李隼组中训练,对张怡宁的习惯线路、比赛习性都较为熟悉,因此在比赛中应对更为轻松一些。
从姜华珺的职业生涯来看,她没有拿下过洲际或者世界大赛的女单冠军,以成绩论,姜华珺在李隼门下不能说敬陪末座,但也绝算不上出类拔萃,然而偏偏是因为对张怡宁的胜绩,让她一直未球迷所津津乐道,成为了一个传说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