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近日,姚明的父母姚志源和方凤娣接受了新华社的专访,谈到体育、篮球运动的变化和姚明时,他们感慨:现在什么都比以前好,打球真的很累,起初并不想让姚明打篮球。
初三以前,方凤娣的生活与体育几乎没有交集。直到有一天,身材修长的她被上海市静安区少体校教练跟到学校,才开始懵懵懂懂地接触篮球。毕业后,方凤娣进入上海市青年队,1970年调入国家队,19岁的姚志源同年加入上海男篮。
“我训练认真刻苦,但身体素质差,跑不动,跳不起,耐力又不好,打球真的非常累。”1976年去日本打热身赛时,方凤娣与队友配合失误,同伴一屁股坐在自己的膝关节上,几乎没有康复措施,膏药、针灸和推拿,是那时最常见的治疗手段。方凤娣“自己想办法弄了一下”,坚持打完了亚锦赛。直到2009年她去医院做关节镜检查,才知道33年前的老伤是半月板撕裂。
姚志源的情况也没好多少。“练了大概四年,一个膝关节坏了,再过两年,另一个也坏了。一般的伤,拍个片子都很难,别说开刀了。”他回忆,“受个伤骨个折,就和退役差不多了。”坚持到1979年,带着浑身伤病,他们接连告别了赛场。
4岁有第一个篮球,14岁进入上海青年队,16岁背上父亲的号码,姚明曾说:“篮球是我家庭的传承。”深知运动员个中辛苦,他们其实不太愿意让姚明重走这条路。比起打球,更希望儿子“做个好人”。“打不出来不要紧,打出来也只不过是人生的一段,但做人是一辈子的。”
姚明在NBA那会儿,被记者追着问感受,方凤娣总说“没觉得怎么,打球应该努力,我们都这么过来的”。可是到后来,看着儿子接手俱乐部、做慈善,七七八八很多事情,还去上海交大念了书,“真的蛮欣慰”。
篮球是“姚之家”永恒的话题。以前夫妇俩说得多一点,讨论技战术,把经历过的经验和教训告诉儿子。现在则听得多说得少,“觉得有点跟不上了”。“以前队里顶多配两名教练一个领队,现在看比赛,坐在下面的十几个人,怎么比打球的还多?”姚志源笑着说。
方凤娣,1948年3月21日生于上海,身高1.88米,姚明的母亲。14岁进入上海女篮,司职中锋、队长。1974年率队参加在德黑兰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夺得铜牌。1976年参加在香港举行的第六届亚洲女子篮球锦标赛,获得冠军;姚志源,1952年生于江苏苏州,身高2.08米,姚明的父亲。1970年效力于上海男子篮球队,司职中锋。1979年退役,1980年被上海市体委召回,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九城运动会男篮比赛,就在9月12日冠亚军决赛期间,儿子姚明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