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2018斯诺克(玉山)世界公开赛正进行的如火如荼,而这番“热闹”背后似乎隐藏着某些看不见却又能够感受到的问题。硬件设施可以花重金去置办,但软件方面则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有机会改善,且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当今台坛最闪耀的巨星,(火箭)罗尼·奥沙利文去年对于玉山的评价不太高,今年干脆就懒得来(本句更正为:罗尼·奥沙利文曾对玉山的交通评价不太高,今年也并未参赛)。其实,除了交通不便飞机无法直达以外,恐怕还有个很关键的因素——赛场氛围。英国老牌球员对中国观众颇有微词,这种情况早已显现。
是他们太挑剔还是我们素质低?或许双方都没有错。玩儿手机,开启闪光灯拍照,随意走动,打瞌睡......这些行为在中国的观众席上屡见不鲜,给球员和裁判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即便每场比赛开始前都会做相关的宣传甚至警告,多半也无济于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想,归根结底只不过两个字“沉淀”。
斯诺克虽起源于亚洲(印度),可中国真正出具规模性职业化发展的时间仅有短短十几年。实际早在20世纪80年代,斯诺克就已经广泛流行于内地,当时对它定义是种偏向娱乐的街头运动,几毛钱便能打上一盘。更通俗的说,很像古时候被放逐的质子,流落异乡极不得势。
直到2005/06赛季,丁俊晖成为内地首位斯诺克世界冠军,此项目在国民心中的位置逐渐提升。但是,根深蒂固的观念若要转变谈何容易?如今,中国的观众包括球员都略显青涩,他们会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当作铺路石。
而与之相比,斯诺克在英国则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文化底蕴确实较为深厚。据观察 ,英国民众看比赛的状态严谨却很有趣,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观赛礼仪”。怎么说?且听我娓娓道来。
接下来,就拿经典的世锦赛作分析吧。大家非常熟知的克鲁斯堡剧院,从1977年开始成为斯诺克世界锦标赛的举办场馆,至今已走过四十余载。由于面积不够宽敞,观众席会与球台很近,最短处只有一米多。让人不禁产生好奇,这么近的距离没干扰到球员吗?
首先,英国的赛事都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而且偏于老龄化会有耐心。其次,世锦赛、英锦赛、大师赛,这些通常配备了现场解说服务,可以帮助观众提高专注度更好的欣赏比赛,只需戴上专用耳机便可。他们也能携带手机进场,但在观赛过程中必须调成静音并且不会轻易拿出来。
我还发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比较凸显人性化。那就是世锦赛现场的观众可以自带饮品与小零食,例如汽水、饼干、巧克力,等等。我特别打听过,据说是只要味道柔和之后尽量不遗留垃圾就OK啦,既享受悠闲惬意又维护公共环境。
另外,在英国哪怕像世锦赛决赛如此重要的场合也绝对不会为台联、赞助商、当地政府安排座次,而是将最舒服的位置让给真正喜爱斯诺克的普通百姓。关于这一点,我们明显做的不太通情达理,或者说还不够纯粹。
我并非崇洋媚外,只是认为中国和英国的斯诺克正处于“青春期大战更年期”阶段,需要相互了解包容。说起年轻,我想起4月份北京的中国公开赛上有个可爱的小姑娘,名叫琪琪,今年五岁,是当时现场年纪最小的观众。她同父亲来看比赛,全程兴奋但又不失礼貌,默默地举着写有(过百)字样的标牌支持球员。
希望将来,“观赛礼仪”不再是冰冷的规矩,不再是裁判大呼小叫的呵斥。当它变为一种习惯,能够准确传递感情的时候,中国斯诺克才配值得骄傲!我们也会赢得尊重,逐渐成熟。
本文作者:足尖写作人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