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从鸟巢盛大的开幕式,到每一场比赛,北京冬奥会每个精彩瞬间的诞生,都离不开交通保障团队强大的支撑。
万人运输、千车组织、秒级调度。“双奥之城”用堪称完美的人员集散方案,扁平化、可视化的高效指挥,“武装”到每辆车、每条路的科技应用,万余名交通人坚守岗位,让世界各地参会人员频频点赞,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亲笔书写感谢信。交通服务保障的“北京经验”,将成为冬奥遗产的一部分,为重大活动交通保障提供新标杆。
“这场降雪,一定要嘱咐驾驶员安全行车、注意防滑,企业自身做好应急预案。”2月11日,降雪开始前,在设于北京市交管局的冬奥交通保障指挥调度中心,一场连线闭环内外的视频会议正在召开。从驾驶员配班到雪后交通保障,一连串部署都直接通知到闭环一线。如此高效,得益于扁平化的指挥体系。在冬奥交通保障指挥调度中心,来自市交通委、市公安交管局和北京冬奥组委交通部的工作人员,组成了临时“作战部队”,融合办公。
临开赛前,冰球项目团队向北京冬奥组委提出申请,希望将班车变成包车服务。这意味着,车辆、驾驶员都要增加,相应增加驻车、住宿问题,难度很大。“但不到一天时间,来自北京公交集团的22辆公交车、30名驾驶员筹措到位。这就是北京速度!”市交通委地面公交运营管理处处长王昊感叹道。
“举办这届冬奥会,难度前所未有。”指挥调度中心综合组负责人、市交通委综合运输处处长张涛介绍,受疫情影响,包括交通组织、观众观赛在内的方案全都推倒重来。不能像以往重大活动一样使用大运量地铁运输,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共同筹措了6000余辆服务用车和1.3万余名驾驶员,交通服务覆盖北京32个场馆、32个服务设施、60个注册酒店。
车辆规模数倍于以往,交通指挥人员却更得心应手。让他们心中有底的,是有着“千里眼”之称的科技应用——6000余辆涉奥保障车辆安装智能指挥调度终端。依托5G、北斗定位等技术,可以将定位精度控制在15米以内,数据实现秒级回传。“通过北京冬奥会指挥调度平台,所有车辆都实现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全程立体化精准监测,只要一上路执行任务,就进入监测范围,车内、车外立体化监测,中途如异常停留,平台就会自动提示报警。”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主任徐海辉说。
交管局指挥大厅“涉奥远程事故处置”专席上,交警杨晓涛不断巡视着各处探头拍摄的路面情况。奥运专用车辆都是“点对点”运行,行驶线路预先报备,沿途绝大多数路段能够实现探头全覆盖。
开幕式当晚,4万余人齐聚国家体育场。有序集结、快速疏散,组织之严密,衔接之顺畅,令人赞叹。
“防止扎堆抵达,进场拥挤,我们制定了精确到分钟的车队出发、抵达时间,最小间隔5分钟,不能早也不能晚。”市交通委道路客运管理处处长王方介绍,闭环外观众涉及23个远端集结点,最远的从延庆出发,由于组织精细、演练到位,没有一辆车、一名观众迟到。
停车位置、座位安排也大有讲究。“最后到的车队,座位安排离出入口相对近。散场时,观众按照离出口距离由近到远,一批批往外走,听车长指挥。”王方还提到一个小细节——停车场上,司机只要打开双闪灯,现场指挥就知晓这辆车人已上齐、可以发车,沟通甚至不需要语言。
“从张家口赛区到鸟巢,参加开幕式的运动员感受了奥运历史上首次‘公铁联运’。”北京冬奥组委交通部保障处副处长韩勇介绍。当日17时许,京张高铁太子城站站台上,25辆大巴车一字排开,一节高铁车厢对应两辆大巴车。站台工作人员组织运动员下巴士、上高铁,无缝衔接。18时,高铁列车到达清河站,“接力”大巴车队已经等候,将运动员准时送抵鸟巢,1分钟都没耽误。
“非常感谢程昊和郭健。”这是开幕式当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亲笔写给交通保障人员的感谢信。感谢与掌声背后,是一个个暖心、贴心的服务故事。
上周末降雪,北京赛区B5车队的“老大哥”杨运波比平常早起一小时,拿好清洁工具后,又领取了一袋粗盐放在车内,每次发车前撒在车门铝条处。
首汽司机李秋顺,被派驻到张家口赛区闭环内服务。天气寒冷、降雪多,但他总能保证自己的车干干净净。避免结冰,他就趁中午太阳足的时候,用小喷壶喷一点水赶紧擦。运行过程中,严格执行一客一通风、一客一消杀。
疫情期间,出于安全考虑,要求所有驾驶员执行任务中不能开窗、不能下车,为了避免上厕所,许多驾驶员只能少喝水,赶不上饭点就在车里啃面包、火腿肠。有的夜班调度员,连续20多天没见过白天的太阳。
本届冬奥会,除了闭环内万余名交通保障人员,全市各个岗位共有30余万名首都交通人参与保障,其中许多人服务过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14年后,他们的职业素养、奉献精神,再次展现在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