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曲线滑行时如何使内外轮分别处于不同半径的同心圆中,从而产生内外轮差,完成滑板的转向?”
“嬉皮跳(Hippie Jump)时要跳得多高、速度多快,才能跨越障碍?”
“豚跳(Ollie)时如何控制自己的双脚发力?”
这些妙趣横生的提问和回答,出现在“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不懂装懂级滑板观赛指南(物理版)》一文中。
滑板首次亮相奥运会,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16岁滑板女孩曾文蕙,凭借在街式比赛中第六名的出色表现,不但书写了中国滑板新的历史,也让这一奥运会新增大项引发了民间的广泛讨论。
“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众号就是其中之一。这一主要由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和在校研究生负责运营的科普公众号,2014年开始就以深入浅出、有趣好玩的方式,解答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科学问题。“滑板是年轻人热衷的体育项目,但也融入了很多物理原理,利用奥运会的热度,普及滑板知识、物理知识,就是我们策划这篇稿件的初衷。”《不懂装懂级滑板观赛指南(物理版)》一文的作者,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在读博士秦坤对记者说。
秦坤承认,选择滑板作为文章主题是有“私心”的,因为他自己就是“重度”滑板爱好者,平日里自己滑,也会关注滑板的相关教学、科普内容。
通过分析,秦坤认为在奥运滑板赛场上,决定运动员分数高低的核心因素包括滑行时的速度、起跳时的高度以及在栏杆、斜坡上做“大绝招”时滑板与接触面的力度和角度等。
“从运动科学的角度,我的分析还很浅显,还需要专业的科研团队进行研究、分析,但物理学本身就是总结自然规律的科学,不管是体育还是其他方面,很多事情是共通的。”秦坤说。
物理原理能否真的作为滑板训练、比赛的科技支撑?答案是肯定的。据记者了解,中国滑板队在备战东京奥运会期间,就十分注重科技攻关。在技术训练环节,的确如秦坤分析的那样,通过捕捉队员技术动作,分析角度、高度和速度等运动参数,比对技术动作,为技术学习和掌握提供参考;利用各种加压、测速仪器,模拟比赛中的不稳定状态,提高队员下肢和核心躯干的力量和稳定性。
另外在训练监控方面,中国滑板国家队也在训练前后通过测试心电、脑电以及队员疲劳主观感觉,评价队员竞技状态和中枢神经状态,为训练做好准备;训练中,结合队员心率变化和动作难度控制训练负荷。预防伤病和康复训练方面,通过技术训练前激活,训练后再利用高压氧舱、液氮等科技康复仪器,缓解疲劳,加快伤病恢复。
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这在体育领域尤其明显,谁能占据体育科研制高点,往往就能在训练、比赛中先人一步、先拔头筹。
秦坤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喜欢物理,爱上滑板。
看似遥远的两者,其实并不遥远。
来源:中国体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