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评论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引领中国民众体质提升 毛泽东著《体育之研究》
关注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深刻地意识到必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方能刚毅有为。

1917年4月1日,他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署名“二十八画生”发表《体育之研究》,专门论述了体育对强国和安身立命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具体方法。

体育之研究-1.jpg

(图为刊物《新青年》)

此文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全文共6000多字,包括1个短序和8个部分。正文8部分即释体育、体育在吾人之位置、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体育之效、不好运动之原因、运动之方法贵少、运动应注意之项、运动一得之商榷。

此文不只就体育论体育,而是从国家武风、民族体质谈起,即如他后来所说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为此,他旁征博引,论及古今中外,将体育放到一个崭新高度。

他重在论体育之必要,兼谈体育之法,亦有具体操作程序,既有政论性又有可行性。

体育之研究-2.jpg

(图为毛泽东同志《体育之研究》影印页)

文中,他分析了各国体育,包括古代中国的养生、射箭、骑马,德国的击剑,日本的柔道,并论述了德智体的关系:

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顾知之者或寡矣。或以为重在智识,或曰道德也。夫知识则诚可贵矣,人之所以异于动物者此耳。顾徒知识之何载乎?道德亦诚可贵矣,所以立群道平人己者此耳。顾徒道德之何寓乎?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毛泽东还批评了中国学制的不科学:吾国学制,课程密如牛毛,虽成年之人,顽强之身,犹莫能举,况未成年者乎?况弱者乎?观其意,教者若特设此繁重之课,以困学生,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有不受者则罚之;智力过人者,则令加读某种某种之书,甘言以恬之,厚赏以诱之。由此,他强调体育的重要:求所以善其身者,他事亦随之矣。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于吾人研究之中,宜视为重要之部。“学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之谓也。

接下来他在《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一节中描绘过去的教育制度忽略体育所带来的弊端:

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故有颜子而短命,有贾生而早夭,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坐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他又从正面谈到:惟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烈士武臣,多出凉州。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顾炎武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马。此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毛泽东所处的时代,已开始引进体育的理念,可是仍然有诸多不足。毛泽东认为体育固然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但根本在于主观能动,他说:“夫内断于心,百体从令。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我欲仁斯仁至,况于体育乎。苟自之不振,虽使外的客观的尽善尽美,亦犹之乎不能受意也。

故讲体育必自自动始。”为此,他花了大篇幅来论述“体育之效”,他说,人也是动物,只是人是有理性的动物,那么动物的“动”就是人与动物的共性:“然何贵乎此动邪?何贵乎此有道之动邪?”而“动”这个概念正是与“体育”这个概念直接相关的,“动”有何作用?“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

毛泽东鲜明地指出一般动物的“动”与理性动物即人类的“动”之区别,那就是人类的“动”是理性的动,而不全是本能的生物性的“动”,这个理性的“动”就包括体育锻炼:“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前既言之,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

毛泽东又从不同年龄阶段谈到体育锻炼的效用,认为一生都可以进行体育锻炼,也就是说体育锻炼并不只是年轻人的事,而且,毛泽东认为通过体育,弱者可以变强,如果不注重锻炼,强者也会变弱。说到这里,他举出西方一些通过体育锻炼由弱变强的名人例子:“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斯福、德之孙棠、日本之嘉纳,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

他进一步谈到精神与身体的关系,他认为“精神身体,不能并完。用思想之人,每歉于体;而体魄蛮健者,多缺于思。其说亦谬。此盖指薄志弱行之人,非所以概乎君子也。”“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此盖非天命而全乎人力也。”

那么,体育与知识的关系如何?毛泽东引用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名言:非第强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识。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体育与感情有关系,但与意志的关系更大:非第调感情也,又足以强意志。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

毛泽东举他亲身实践的冷水浴、长跑为例:取例明之,如冷水浴足以练习猛烈与不畏,又足以练习敢为。凡各种之运动,持续不改,皆有练习耐久之益。若长距离之赛跑,于耐久之练习尤著。

他写下一段非常精辟的话语: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化家为国,敢为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耐久而已。要皆可于日常体育之小基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

最后,他得出结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

毛泽东还用了不太多的文字分析“不好运动之原因”,指出“运动之方法贵少”,他认为,运动方法少,不一定不好,“虽一手一足之屈伸,苟以为常,亦有益焉。”

显然,这是十分符合体育科学原理的。由此,毛泽东也就自然而然地引述到“运动应注意之项”:

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有两人于此,其于运动也,一人时作时辍,一人到底不懈,则效不效必有分矣。运动而有恒,第一能生兴味。他还主张要从运动中找到快乐。运动要持之以恒,而又要用心。“有恒矣,而不用心,亦难有效。走马观花,虽日日观,犹无观也。心在鸿鹄,虽与俱学,勿若之矣。故运动有注全力之道焉。运动之时,心在运动,闲思杂虑,一切屏去,运心于血脉如何流通,筋肉如何张弛,关节如何反复,呼吸如何出入。而运作按节,屈伸进退,皆一一踏实。”

既然是运动,就不能“文明柔顺”,他主张:运动宜蛮拙。骑突枪鸣十荡十决,暗恶颓山岳、叱咤变风云,力拔项王之山,勇贯由基之札,其道盖存乎蛮拙,而无与于纤巧之事。运动之进取宜蛮,蛮则气力雄,筋骨劲。运动之方法宜拙,拙则资守实,练习易。二者在初行运动之人为尤要。

总的说来:“运动所宜注意者三: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

全文的最后,毛泽东不厌其烦地推介了他自己所习的一部体操。他的这部运动操共分6段:即手部运动、足部运动、躯干部运动、头部运动和打击运动、调和运动。段中有节,共27节,毛泽东称之为“六段运动”。

毛泽东平生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竟然是体育论文!所论精当、深刻、实用,也非就体育而论体育,而是论述了德智体三者的关系,体育与精神、知识、感情、意志的关系,从他的一生来看,他始终是体育的大力实践者、倡导者,体育造就了他强健的体魄,成为他走遍天下、叱咤风云、取得人生与事业成功的关键。

毛泽东后来更视体育为国家战略,向全民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中国民众的体质也在毛泽东时代得到全面提升。

全部评论
0
表情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