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2020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已经接近尾声,决赛的对阵双方是两个时代的碰撞!至少在今年的克鲁斯堡,45岁的罗尼·奥沙利文,29岁的凯伦·威尔逊,九零后与七零后之间注定要分出高下。当然,此篇文章不会预测解析谁能夺冠,而希望带领大家探讨更深层的话题。
我一直认为斯诺克运动的自主力很强,甚至可以展现出球员的性格特征、行为模式、思维导向,不像田径或游泳什么的所有人都追求一种方法,要么是速度要么是力量,也不像足球和篮球那样各占其位,必要时只能助攻队友得分。
斯诺克最好的欣赏价值在于过程中的戏剧感,虽然具有相同目标但取胜路线却能够南辕北辙;一些人习惯选择长驱直入,用强势进攻来控制局面赢得比赛,犹如平原间的康庄大道,另一些人则喜欢险峻的丛林山谷,就为了让对手落进沿途设伏的陷阱,即便会异常艰难也在所不惜。
平心而论,本届世锦赛两场半决赛的紧张程度肯定超越决赛,包括凯伦·威尔逊与安东尼·麦克吉尔,他们那几乎罕见的意志力使比赛胶着到无以复加,最终仿佛上帝用幸运之手为其画上了句号。虽然威尔逊同麦克吉尔在打法节奏上也是一快一慢,但前面提及的两种风格的球员代表,现今当属罗尼·奥沙利文和马克·塞尔比。
半决赛结束前,我曾发微博调侃:决赛如果是塞尔比和麦克吉尔,我不会看的。作为具备专业素养的媒体工作者,这么情绪化的表达只是算作玩笑,可从侧面反映了部分球迷对慢节奏选手的一点点恐惧。从普通观众角度来说,百忙之中的休闲时刻若无法获得兴奋刺激,很容易产生感官疲劳。
而球员在规则体系内采取任何方式皆毋庸置疑,这导致了球风的变化,即所谓好不好看的问题。比如塞尔比,局面有利的情况下出杆其实并不会太慢(欢迎技术控评论补充相关数据),只有对方给到足够重视的压力,他才会延长每杆球的思考时间处理关键球也会更保守。
通常慢节奏球员分为习惯、蓄意、战术,这三个类型。大家很熟悉的老将彼得·艾伯顿就属于第一种,无论形势怎样赛场上始终保持均匀的“龟速”。但塞尔比则是最后一种,进入冷静的状态通过缜密计算总能找到巧妙的线路打出满意的效果,这才真正叫人崩溃发懵。
现代大众越来越倾向于酣畅淋漓的体验,爽剧爽文极容易包装成爆款。可斯诺克的英文单词Snooker原意指阻碍、障碍,本就是不舒服的存在,如果要用“爽”字涵盖了核心意义,那么它的价值会变得单薄意义会被削弱。你喜爱哪类球风呢?好巧不巧,正在角逐的世锦赛决赛刚好是两位快枪手,看来想将爽利进行到底喽。
本文作者:足尖写作人苗苗
文中图片来源:Benjamin Mole/W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