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乒乓球的竞技中,很多人对动作的规范性是有不同看法的,有些人说打乒乓球的动作就不存在什么规范性,甚至还有很多朋友说上台为大,管什么规范不规范呢?我们如何来看这个动作的规范性问题呢?
1.类型最优化。
如果在竞技的过程中,对手搓了一个长而旋转弱的半高球到正手位,你怎么回击?按照现有的击球类型的分类,毫无疑问是要选择攻击的,不是前冲就是快攻。由于竞技的需要,针对不同的来球我们就有了一个回击类型的限制,这个限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一种规定。
2. 打法精细化。
有了回击的类型,比如拉球,我们还需要拉球能够上台,上台以后还要有质量,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在对手防守成功的时候,快速还原再次进行攻击。
由于竞技的需要,我们不仅要求击球能上台、有质量,还必须要有连续性等等,这种对动作的要求也是一种规定。
3. 动作共性化。
由于回球类型的限制以及精细化的要求,大家都会去寻求一种相同的目标,比如拉球的稳定性、连续性等,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共同的特征,也就形成了共性。
由于竞技的需要,比如拉球要有质量,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蹬腿、转腰、挥臂,这种共性的特征也是一种规定。
总之,由于竞技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回击类型最优化的选择,必须要有打法精细化的要求,这种选择与要求在时间的长河中就逐步形成了某些动作共性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动作规范。
当然,同样的回击方法比如拉球,来球的不同,动作会有所不同,即使针对同样的来球,由于人体结构的差异,动作也会有所不同,但这类的不同并没有破坏在击球动作上的共性。从这一点来说,动作是没有标准的,但动作却有着一定的规范。
标准动作是体操,规范动作是乒乓球,这一点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