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在国内几乎所有的文具商店,无论大小,街头小摊还是豪华的购物广场,总有两样休闲体育用品不会在你的视线中消失:象棋和乒乓板。
这似乎说明了一种文化,一种属于中国人特有的文化。
乒乓板和象棋这种休闲体育运动随处可以支起战场厮杀,小到路边树下,大到国家体育馆,没有棋盘可以在地上画一张,随意在空地上画条界线就可以用两块硬纸板开始乒乓球的对决。这两种运动不仅方便简易,似乎还代表着一种贫民运动。
中华民族是个喜欢劳逸结合的民族,这就像美国人的街头篮球,起先主要从事的人群大都是贫民区的黑人小孩,后来因为MBA的球星的异军突起,街头篮球被美国民众认可,不再成为一种被其他人群不屑的运动。
以此联想到一个问题:中国国民总体的经济实力和精神文化还处于温饱阶段,虽然“奔小康”口口声声的在嚷,却远远没有普及。我想,只有当一天所有的商场里,卖的大都是网球拍和国际象棋这样比较有限制性的休闲体育用品时,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才在真正意义上上了一个层次。网球属于贵族运动,环境限制网球需要空间,起码是一个平整干净有各种裁判标准的球场。而国际象棋又不似中国象棋那么普及,容易发挥,无论街头,树下,或者过道走廊,只要稍有空闲的地方就可以酣战。
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看到下象棋的人,斗棋、摆擂台,棋盘四周往往站着三两个可以指点一二的“高人”,旁观不语的君子也有,不过既然没有裁判,不把自己的“高招”指点给下棋者,岂不少了展现个人智慧的机会。
东方人和西方人终究是不同,中国象棋以将死对方的主帅和主将为胜利的标准,而国际象棋据我所知,还需要一个外人做纪录,才可高枕无忧的两人对弈,这大概是中国象棋的爱好者们嗤之以鼻的规则了。这样随随便便的游戏在忘乎所以间岂不是更好,管它规则不规则,偶尔悔悔棋子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如国人做事的风格无二,图的就是个乐呵,每个人都是“高手”,你吃我的“车”,我就打你的“炮”。拼到最后,主将全军覆没,大不了又是一局和棋,“来来来,再来一盘”。
一旁看的人早已跃跃欲试,一声大喝,“就你这臭棋,除了下和还能整出什么花样来。”新高手就坐棋盘东海岸,和西海岸的常胜将军遥遥相望,新高手喝了口随身携带的茶水,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我可是持久战的行家!”得意之色喜于言表。“要再不行,咱们比乒乓,治大国如烹小鲜嘛。”你瞧,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真真一个斗智斗勇,嘴皮子上的功夫一点都没拉下。
当然,只说商场卖什么体育用品,就判断一个民族,这样的说法未免偏颇。
国人几千年的“中庸和谐”缔造了小球的圆滑,棋子的机会主义。
来去如飞花的小球就像国人机敏善于游刃的思辨方式;象棋盘里走一步看三步的战略思维多么像无数个孙子在指导一场场大战役。虽说现在改革开放,国人的思维里溶入了一些西方务实创新的思维模式,却决少会有真正豁出去,全盘接受意大利式冲动善变的热情性格。最终,我们的主导性格还是保持在温和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圆通之间。
想来也是,如果有一天,国人都过上了欧洲国家富裕的生活,也不可能舍弃乒乓板和象棋,这种骨子里的根是几千年文化的浸润,很难就因为某种泊来文化轻易的就改变了。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能不能也允许一部分人先站起来做棋盘边的裁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