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上周,已经举办了十二届的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再度于申城落下帷幕。不出意外,咱们的火老师(罗尼·奥沙利文)实现了三连冠。想起去年在此期间,我也踏进过赛场同球迷们一样体会着热烈的气氛,值得回味。喜悦、新奇、感动,这些都在以往的表达和今后的铭记中渐渐凝固,可有什么能够继续流淌呢?我思来想去唯有“文明”。
2018年,上海大师赛的举办场地从原先的体育馆迁到某五星级酒店的多功能厅,这样的变化对于参赛球员显然方便很多,解决了住地和场馆之间路途奔波的问题。而作为球迷,在此想分享我人生中唯一的一次观赛经历,最直接的发现与挥之不去的感受,即便只能代表部分特殊群体——残障人士。
2018年9月9日,我在家人及伙伴的陪同下前往上海,简单游玩了外滩和城隍庙。不得不承认,如今室外公共场所对于残疾朋友是比较便利的。本以为斯诺克赛场即便没设立无障碍区域,观众席也会有放轮椅的地方吧?但却事与愿违。最终,世台联同主办方积极协调,我被安置于视野更高区间更宽敞的VIP包厢。
面对特别安排,我来不及过多的思索或考量,激动、感谢、问题终于解决了,这是脑海中最先出现的反应,可很快远方有一个声音隐约回荡着,后来才明白那叫作惶恐。其实同天晚上赛场里还有位坐轮椅的小球迷,我通过上海大师赛的官方微博看到了他和丁俊晖的合影。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我不知道他在现场的哪个角落(VIP包厢没有他),一种羞愧感瞬间涌上心头。
为什么是你?凭什么是你?曾经有人表达过类似的质疑,让我无话可说。直到前些日子和朋友聊天提起这件事,她讲道:“人类之所以文明,正是允许了残疾的存在。一切懂得感恩,一切保持客观就好了。”听到此番解读,我心里的小疙瘩开始松动散开,果真旁观者清。我也暗暗发誓,如果还能去现场,一定不要再进VIP包厢,但有其它选择吗?似乎挺难的。
记得刚入赛场,我首先看到的印象最深刻的...是许多台阶。场内无论VIP包厢还是观众席各个道口都有台阶,不仅窄而且很陡。我是被几个安保人员抬上去的,实在“壮观”。借作家史铁生的文章中引用过的比喻:要知道,台阶对残障人士来说就如同健全人的珠穆朗玛峰。倘若文明需要被标记,我愿意成为一抹与众不同的色彩,提醒创造出以及注意到它的人们,哪怕有些扎眼。
文明能够在任何领域中推动理念,增强包容性,润化平等和制度间的隔膜,使软件硬件都会更好的提升。我今年无法去现场,并不代表现场就没有特殊的球迷朋友。希望中国斯诺克乃至所有运动项目的赛场,在设计之初或者完善过程中给文明预留一扇“小门”,让我们可以减轻阻碍毫无顾虑的走进去尽情的接触体育、感受体育、参与体育,相信这个目标应该不会太遥远。
本文作者:足尖写作人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