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今年的斯诺克世锦赛,中国共有6位球员挺进正赛阶段,这使广大球迷充满了期许(话说竞技体育很难逃脱立场的摆布),毕竟基数的增多登顶的概率也会相对提高。可惜事与愿违,中国选手在第二轮之后便以“团灭”的结局草草收场。顿时,感性的哀叹同理性的分析如潮水般奔涌而至,还跳跃起讥讽的浪花。
成绩这么糟糕不让人说啊?当然可以,并且很有必要。惊讶和沮丧便产生疑问,疑问又延伸成思索,某种意义上代表了非常正确的方式。但疑问不一定能换来答案,正确不一定能化为可行的现实。就比如:职业斯诺克球员需要教练吗?周跃龙被逆转止步次轮,随即,球迷朋友在微博怒叹道:中国选手心理素质真差,应该用乒乓球的教练指导他们!
职业斯诺克需要教练吗?这好像在问,孩子需要母亲吗?孩子从母体而生,幼年时尽情依赖,成年后必将脱离。母亲无法给孩子铺垫前程,孩子却不会忘记母亲的恩育,离不开的称作“妈宝”,忘弃的就难称为人了。由此很明显,教练是不可或缺的,但不能始终相伴。
(图为2007年丁俊晖接受外籍教练辅导)
提起职业斯诺克教练,大家印象最深的当属前世锦赛冠军特里·格里菲斯。他指点过包括丁俊晖在内的诸多后生晚辈,如今几乎每一位顶尖球员都曾向其有或深或浅的交流、学习,(涉及心理层面为主)。不固定,不限定,不设定,这是格里菲斯秉持的观念和风格。正所谓“旁观者清”,他只说看见以及感受到的,不干预其它。
国营体育运动的教练与个人职业项目的教练存在根本区别,无论机制还是作用。国营运动的教练属于标配,监督、调节,负责把守维持良好循环的法门。而个人项目的教练有一定依附性,说白了就是“师父”得靠“徒弟”供养,他们会带来怎样的效益呢?大部分情况下不能预知。
为了避免养活“师父”却让“徒弟”挨饿的窘境,多数斯诺克球员宁愿更相信自己(经济问题也是一方面)。这种信心并非盲目,教练不是教赛,如果很难于临场得到及时辅助,那便意味着仍旧孤苦。斯诺克教练对职业球员而言就像奢侈和偶遇,奢侈在投入的资本,偶遇在真正的适合,良师益友怎会轻易找到?
倘若说,国营运动的教练堪比学校的班主任,个人项目的教练好比家中的至亲。班主任能有选择性的栽培、提拔,至亲只有毫不犹豫的理解、鼓励,两者各尽其职。关键,学员与劳工的境遇大不相同,所求自然也莫强加一致。职业斯诺克球员需要教练吗?需要什么样的教练?各位应该心存概念了。看待事情先别急着站队,或许喧嚣才是一种指引,只为更好不问终点。
(图为罗尼·奥沙利文正在指导中国的小球员)
本文作者:足尖写作人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