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评论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高校球手】清华大学——徐翔:辗转三校的学霸 不变的台球给予他幸福
关注

徐翔,男,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三年级,球龄9年。

初识台球是在2009年,高考之后的暑假。高中时不时会看到Star Sports频道播放一种不同于斯诺克的台球项目,当时印象中有一个被解说成为“魔术师”的一个老爷子打球很厉害,当时的我也就只能看懂这球打的准不准,当自己真正走进一个叫“亨利台球”的球厅,拿起球球杆的时候,发现——母球都打不到!当时真是体会到除了跳舞之外的四肢不协调是什么感觉。后来进入上海大学读本科,加入了上海大学桌球协会,有个笑呵呵的“胖子”开始成为我认识台球的引路人——唐雨生。唐总是当时桌球协会的会长,也是当时上海高校台坛数一数二的选手,当时他组织协会活动有一个基础教学班,到现在,我依然坚信在高校办台球社团如果没有基础教学这一项,台球社团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学班,我知道了怎么能打准母球,还有高中低杆,也知道了那个“魔术师”是菲律宾的传奇球手Efren Reyes……慢慢的,也开始自己回去单独练球,直球定杆、低杆、高杆,慢慢也会加塞打进球,期间也得到不少别的学长的指导,封蕾、金辞非、陈澄、徐睿丰,这一个个名字先后出现在上海高校台球圈食物链顶端长达十数年。当时的上海大学生台球比赛关注度最高的要数“传奇杯”了,从2010年开始我也会慢慢跟着校队出去打比赛,眼见“上大一队银河战舰队”折戟工技大,“上大二队球神飞机队”力挽狂澜夺下团体赛冠军。

15.jpg

图 1 上海大学台球校队。左起:我、杨兴尧、陈澄、王少鹏、唐雨生、封蕾、徐睿丰、金辞非,2011年拍摄于上海豪国梦乐桌球俱乐部。

至此之后,我们台球校队在上海的高校台球比赛中几乎是一路所向披靡,连夺两届全国大学生台球联赛上海分站的冠军,2011年12月赴武汉参加首届NCBA全国大学生台球联赛全国总决赛获得殿军。到了武汉,我们才第一次真正打了一个叫“乔氏”的中式八球台,在上海,我们打的都是九球台,当我们打中式八球夺得殿军时依旧很高兴,因为这基本就是两个项目,只是没想到我的台球路又会发生变化。

2013年,我考研到了北京大学,也开始真正接触到了中式八球。打法是很不相同的,除了对准度要求更高,其实最难适应的还是库性,两种台球玩法的旋转在库边的效果相去甚远,不过有一个好处,就是在慢慢地练习中,更加注意分离角的问题,尝试更多不加塞走位,特别是在要准备比赛的阶段,摒弃了以前打球的大开大合,开始注重失误率更低的小走位,小杆法,这要提到一个学长的帮助,就是和宗昌,我们学院的直系学长,之前取得过北京高校台球个人赛的亚军,没有华丽的杆法和走位,就是——稳!在我入校第一年的北大杯台球联赛(北大期间,大家最关注的台球类比赛之一,各学院组队团体赛,很有趣味)中,也是在和宗昌、于鹏洋两位师兄的带领下,左骁天跟我一起浪荡打法,我们拿下了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个“北大杯”的冠军。

16.jpg

图 2 2014年3月首夺“北大杯”冠军。左起:王燕强、于鹏洋、和宗昌、我、左骁天,摄于吾乐汇台球俱乐部。

再往后,当我们组成三只校队参加第三届首都高校大学生台球锦标赛时,我所在的北大二队也取得了亚军的好成绩。

17.jpg

图 3 2014年获首都高校大学生台球锦标赛亚军。左起张溯、王凯(后来北京高校个人赛冠军得主)、宁叶(全场比赛单打全胜赛绩)、我,摄于传媒大学体育馆。

其实后来的科研任务越来越繁重,每年固定的高频练球时间也都集中在了“北大杯”之前的一两个月,成了读研究生后很有意思的回忆。

18.jpg

图 4 2015年“北大杯”殿军。左起左骁天、郑艾思、顾剑璐、我、张阳、张伟,摄于吾乐汇台球俱乐部。

19.jpg

图 5 2016年“北大杯”冠军。左起仝智勇、张伟、我、顾剑璐、郑艾思,摄于吾乐汇台球俱乐部。

2016年的“北大杯”冠军,可以说是对我硕士期间很好的毕业礼物,我记得当时夺冠时很兴奋,大家各种拍照合影,王凯说“没想到你们夺冠会这么兴奋”,其实,回过头我也就懂了2014年和宗昌毕业时拿到北大杯冠军的无比兴奋由何而来,甚至说比在北京高校的团体赛拿到冠军还要兴奋。因为在北大,大家进入当年的吾乐汇一起打球,兴趣爱好里关系最好的就在这群人中,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学院,但当大家收起平日的欢声笑语,彼此使出浑身解数来对待一个校级比赛的时候,大家更在意的或许是大家一起打球的岁月,并不是成绩,这很重要。

2016年,硕士毕业后的我到清华继续读博士,当然又认识了一批“臭味相投”之人,当年的清华台协会长彭阳、林松(第一次见这人以为是个混混,后来才知道居然数学系本科毕业,工作一年后回来考研,全国第一的成绩继续在清华数学系读硕士)等等。读博士的三年确实打台球越来越少,打比赛也很难像本科时期那么积极热情,好几次的高校赛都因为种种事情没能参加,现在清华北大一起办的很好的周赛(PKU & THU Classics, PTC)也没有参加过,更多的时间可能也就是一个人走进球厅,开一张最角落的台子,一个人自high个把小时,其实也是很有效的一种放松,以前觉得很枯燥的练直球、练基本功,现在反倒更加热衷,不是说要提升多少水平,只是很单纯的一种爱好,毕竟台球将会是陪伴一生的“朋友”。

其实,最最幸运的是,在2013年刚来北京,就认识一个姑娘——顾剑璐,那时候她还不太会打台球,但是可以不知疲惫地跟我一起打五六个小时台球,而且很有天赋,没多久就能打的像模像样,居然比我更早代表北大校队参加了高校比赛。从2014年的“北大杯”之后,璐璐也成为了我们学院台球队的顶梁柱选手,后来也在全校女生中,成为和刘清愔不相上下的女子选手。以前,我们的周末活动,基本都是一起去程静的群活动打上一整天台球才尽兴,不行就打两天。台球的故事永远都说不完……虽然我们现在一起打台球的时间也少了,但是,来日方长,我们想打就打!

14.jpg

全部评论
0
表情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