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网络安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从智能助手
精准医疗到自动驾驶
AI的进步让社会运转更高效
生活更便捷
但技术往往利弊共生
AI快速发展也暗藏风险
AI造谣 AI诈骗
正成为亟待应对的严峻挑战
我们在拥抱AI便利的同时
必须高度警惕这些潜在危害
今年3月初,一则关于“华山医院前院长”因病客死他乡的消息在互联网广泛传播,也引起众多网友关注。然而经上海警方核查却发现,华山医院压根就没有名为“张明远”的前院长,也没有同名员工。经上海公安网安部门迅速调查,最终成功侦破这起利用AI造谣案,将犯罪嫌疑人王某某、郭某某、石某某抓获归案。而令人吃惊的是,犯罪嫌疑人在发布该假消息前,甚至都不知道有华山医院这家医院,更不知道所谓的“张明远”这个人。
经查实,王某某、郭某某、石某某等3人,通过控制500余个自媒体账号,设置社会热点、明星绯闻、爆款推荐等关键词策略,利用AI工具自动生成并发布不实帖文30余万条,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伪造技术的成熟,AI造谣呈现出更隐蔽、难辨别的特点,利用ai工具合成技术编造谣言,甚至生成逼近真实的图片、音视频,颠覆了“有图就有真相”的常规认知,让人难辨真假。
2024年8月,市民刘先生报案称其在2个月前通过一则短视频结交了网友“焦女士”,接触后感觉十分投缘。不久,“焦女士”称在外出游玩时为他请了一串手串,刘先生深受感动,两人迅速发展为恋人关系。随后,“焦女士”又称刚盘下一家服装店,希望刘先生能为她预订花篮支持开业,刘先生未多想就转账给了对方推荐的“花店老板”。接下来的一个月内,“焦女士”故伎重施,以家属生病、进货需要资金等理由,陆续向刘先生索要了近20万元。接报后,上海警方抽丝剥茧,逐步明确了一个以杨某为首的交友诈骗团伙。随着调查深入,民警发现该团伙组织严密且有明确分工,如在短视频平台上架视频的引流人员,与潜在被害人聊天的业务员,以及伪造相关聊天内容的“修图”人员,采取“流水化”诈骗作业。
“AI诈骗”成功率极高,因为骗子利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对亲友的信任和对权威的畏惧。传统电信诈骗靠“话术”,而AI诈骗靠的是“技术”。它不再仅仅是“猜猜我是谁”,而是让你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你认识的人”,欺骗性呈指数级上升。
AI技术能让违法犯罪分子轻松“换脸变声”,请注意“眼见”未必为实,教你如何辨别AI诈骗。
网警提醒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
须持续提升辨别意识
涉及金钱往来的各类交易
应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不向陌生账户转账
不被“高收益”“急用钱”等说辞迷惑
守好信息安全与财产安全
共同防范网络风险
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信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