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https://images.zhibo.tv/2020/1102/comment.png)
分享
在哈尔滨亚冬会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比赛中,一直没完成好既定动作,最终无缘领奖台的杨文龙,心情仿佛回到了那个一心想要复制自创的内转1980度跳跃而不得的冬天。
时间推回到2021年,当时籍籍无名的杨文龙,在世界上首次解锁了这一高难度动作,令单板爱好者们对这名由武术跨项而来的滑手充满期待。
然而在后续的世界杯比赛中,他未能延续训练中的神勇,一度成为他人口中“一轮游”的代表。由于未能取得足够的FIS(国际雪联)积分以获取参赛资格,杨文龙与自己备战多年、付出大量汗水血泪的北京冬奥会失之交臂。
2025年2月8日,哈尔滨亚冬会雪上项目开赛,出师不利的阴霾再度向对坡面障碍技巧金牌志在必得的他袭来……
2月10日,重整状态的杨文龙拿到了大跳台金牌。直到此时,他才向记者敞开了自己暗涌的内心世界。
“因为与大跳台相比,坡面障碍技巧是我的短板,所以我希望在亚冬会的坡障比赛里发挥得更好一点……但是我在预赛里就没有做出自己准备的最好动作,我就又想在决赛里完成它。但是决赛由于天气原因,有风让我飞不过去,导致我一直完不成自己想要的动作。”
“这让我很内疚。”杨文龙说。
他表示,自己花了两天来走出这场阴霾,但是直到登上大跳台赛场时,教练和领队还是察觉到他有些心事重重。
“他们对我说,你就不要再想坡障比赛了,因为它已经过去了,但今天还有更重要的比赛,所以你要全身心投入到今天的比赛中。”正是这几句简短的交流点醒了杨文龙,帮他挣脱心理阴影。
谈到性格,杨文龙认为自己属于做事非常认真,但容易较真的类型。经历过艰苦的北京冬奥选材、备战,在国际赛场沉浮多年后,他进一步认识到,执着的个性确实帮助他从众多跨界跨项运动员中脱颖而出,但人生不是任何时候都应充满执念。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由我第一次解锁的1980度动作其实让我背负了很大压力。尤其是在比赛中,我一直在尝试完成它,却没有一次是成功的。于是我就更想在比赛中去完成这个动作,继续不成功……”
退一步海阔天空,可能是杨文龙从那些持续不断的碰壁经历中,悟出的单板和人生哲理。
“从今年起,我开始不再坚持一定要在比赛中完成这个动作,假如我把1800度的动作做得更完美一些,其实也可以。世界杯的比赛,只要稳定地完成两个方向的1800度动作,进决赛问题是不大的。”
看似退了一步的他,在2024-2025赛季——这个对获取米兰冬奥会参赛资格至关重要的赛季——取得了重大突破。2024年12月,他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收获了自己的首枚世界杯分站赛奖牌。这枚宝贵的铜牌,不仅是对他刻苦训练的犒赏,更在多年的屡败屡战之后,为他注入了“及时雨”般的信心。
“其实赛季初我就觉得今年训练的整体状态特别好,首钢的比赛让我看到自己的动作储备其实是够用的,然后就越来越自信。”
“正好在我训练状态最好的时候,然后比赛也成功了,也做出自己想要的动作了,这个时候心里就觉得一下子舒畅了,觉得这么长时间的训练没有白白努力。”
多年的坚持,加上大赛成绩正反馈的助力,帮助杨文龙在国际赛场上越战越勇。今年1月,他在奥地利克雷施贝格获得了自己的首枚世界杯大跳台金牌。
“我的目标和团队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能站在米兰冬奥会领奖台上。”
现在,杨文龙终于能自信地宣告这一远大的抱负——野望之火必然已在他的内心燃烧多年,但在世界杯夺冠前接受采访时,他的表述总是保守。
与北京冬奥会失之交臂,确实给这名25岁的滑手带来过心灵创伤。杨文龙回忆,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自己黯然离开了国家队,回到老家度过了消沉的几个月。
“我当时有点不想滑了,不想再练了,因为我觉得没有了目标。进这个队伍就是为了参加北京冬奥会,但是现在这个目标已经没有了,我一时间不知道后边该干什么。回家也是整天躺着,也不运动,胖了不少。”
“但是越想越不甘心,因为自己已经付出了太多,苦了这么多年。我的教练和队友也劝我,他们对我说你的人生不只是这一个比赛。我也想,如果我真的彻底放弃了,很多人的努力也都白费了……”
“假如我真的不干了,那么所有人真的都会觉得——你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
说这些话时,杨文龙的语气愈发沉重。正如他愧于提及曾经那个濒于沉沦的自己,从消沉中冲出时,他展现了破釜沉舟般的绝决。
2022年夏天,杨文龙回到了训练场。由于当时已暂时退出国家队,短短几个月的训练费耗尽了他的全部积蓄。好在备战新冬奥周期的国家队很快组建,他才得以延续难舍的单板冬奥之梦。
杨文龙坦言,自己曾经只是把滑单板当做一个工作,但在经历了这些起起伏伏后,单板俨然已成为生活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在向着梦想冲刺的过程中,他渐渐感受到了年龄增加的挑战,但也正在寻找能够让自己更长久留在赛场上的训练方式。
“25岁的年龄,在这么‘卷’的单板大跳台和坡障项目里,完全不算年轻了。以前我就是堆量,别人练10趟,我就练20趟甚至100趟。现在我必须更关注有效训练,可能每天只能练2个半小时到3个小时,我需要想的是,要如何才能在这个时间里练出足够的效果。”
回顾自己既留下过不少精彩瞬间,又有些磕磕绊绊的单板人生,杨文龙不想用媒体和网友常用的“非天才滑手”标签来描述自己。
“我也看过很多说我是‘纯靠后天努力型滑手’的文章。其实我想说,能够在中国站在单板运动这个行业的顶端,我不可能一点天赋也没有。我想说的是,努力加天赋。”
“我经常看到国外的运动员,他们从三四岁开始滑雪,而我十三岁才开始,比他们少了十年。但我做到了,就证明普通人其实也可以。”
接着这个话题聊下去,杨文龙表示,北京冬奥会后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现象是,国内练习单板滑雪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作为“老”前辈的他给了这些潜在的小队友一个中肯的建议:“一定要给自己设定目标,目标要循序渐进,不能说刚会滑雪一年,就定自己以后要比奥运会……先定一个小目标,完成这个小目标之后,再一步一步往前走。”
“中国单板,未来会发展得特别快!”杨文龙断言。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