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评论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亨顿:球员之间互相攻讦并不新鲜 斯诺克不想要无休止的虚假炒作
关注

本周给克鲁斯堡增加火药味的不仅仅是那晚不请自来跳上其中一张桌子的小伙子。

侯赛因·瓦菲在采访中将罗尼·奥沙利文形容为“他是一个好人——只有当他睡着的时候才算”,将斯诺克的火药味儿又带回到球员身上。

在彬彬有礼的环境中穿上得体的西装,斯诺克可谓是一项有风度和有敬意的运动。或者至少,我们在公开场合的表现都是如此。而来到幕后,球员们相互抱怨吐槽的言辞是可以让吐槽大会都下架的内容。

许多斯诺克球员互相间都是朋友,但他们首先是竞争对手。他们通常互相尊重,但很快就会寻找对方性格上的弱点,这可能会使他们在球桌上获得优势。瓦菲的所言所行则是将一些台下幕后的“小手段”带到了公共视野当中,而他这样做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反作用。

奥沙利文自己也知道这些“小手段”。在2002年的世锦赛上,他选择在半决赛前夕对斯蒂芬·亨德利发表了一系列不敬的言论并发誓要“将他赶回苏格兰过自己那悲惨的小日子”。亨德利一直是一个“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自律球员,这些场外招没有影响到他,简单直接地以17-13击败奥沙利文就是他的回应。在比赛结束后他看向奥沙利文那鹰隼般锐利狠烈的目光侧映出其内心的火焰。这是一个关于赛前垃圾话的前车之鉴,在本周进行的第二轮比赛中,瓦菲很可能会得到惨痛的教训。

ab2d3a7fgy1hd9gq03y60j21900u0gq8.jpg

球员之间的互相攻讦其实并不新鲜。三届世界冠军约翰·斯宾塞在他的自传中写道,他在20世纪70年代的对手雷·里尔顿“如果他认为这对他有利,让他整天大笑都不是问题”。

斯诺克比赛中最著名的恩怨情仇发生在1990年的爱尔兰大师赛上,当时是丹尼斯·泰勒与阿历克斯·希金斯的对决。不久之前,他们二人曾作为北爱尔兰世界杯队代表队的成员搭档参加过比赛,但这并没有阻止希金斯威胁要将泰勒击落马下的狂言。在基尔代尔郡的戈夫斯现场,赛事组织者为了卖出更多的票将坐票偷换成了站票,现场的观众们是人挤人地站着看完丹尼斯·泰勒以5-2战胜阿历克斯·希金斯的这场比赛。赛后不久,阿历克斯·希金斯就因此番威胁性言论被禁赛一年。

三年前在克鲁斯堡,安东尼·麦克吉尔和杰米·克拉克在比赛间球员站位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双方通过社交媒体隔空对话。克拉克在推特上写道“你来,我接招”,但是麦克吉尔在2-8落后的情况下最终以13-12赢得了比赛。

许多球员都声称对赛场上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似乎都记得哪些挑衅地话以及谁说的这番话。他们会颇为专业的寻根究底,并将那些不恭的话作为比赛的动力。

上周六,正是奥沙利文自己在欧洲体育频道的演播室里提起了一年前瓦菲的这番言论,并引起轩然大波。这也说明,尽管他自己对这些言论持有不同的观点,但这番话还是刺痛到了他。但奥沙利文在大型比赛中的经验,以及处理各种压力的经验,要比他的对手丰富得多。很有可能瓦菲才是那个被激怒的人,但克鲁斯堡一贯是以冷静头脑为第一的地方。

说到有争议的言论,奥沙利文并不是一个完全无辜的受害者。他以前曾将低排名的球员称为“傻瓜”,并在采访中表现出对他们感受的不屑一顾。然而,他说的很多话都是为了表演罢了。在私下里,他对他的同袍们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善意。几年前,当格雷姆·多特宣称患有抑郁症时,奥沙利文给他打电话提供支持。去年,当马克·艾伦就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求建议时,罗尼邀请他到自己的酒店房间进行了交谈。

鉴于奥沙利文对斯诺克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为这项运动带来的大量球迷,瓦菲在去年的采访中认为如果奥沙利文退役才会对斯诺克运动的更好的看法引起了近期的无数口水战。

不过,从瓦菲的角度来看,他看到的奥沙利文是一个享受了无数红利却又不对斯诺表示任何感激之情的“白眼狼”。而作为伊朗人的瓦菲则要克服诸如签证、居留等层层困难才能来到英国参加比赛,他觉得自己的日子显然要比无病呻吟的奥沙利文要困难得多。

颇为讽刺的是,我曾经采访过大卫·罗,他是一位曾经在伊朗担任过国家队教练的前16强选手。他告诉我说,伊朗当地人对斯诺克的巨大兴趣主要是由人们观看一个选手的比赛录像所培养起来的——那个录像的主角就是罗尼·奥沙利文。

斯诺克不想走拳击的老路,不想无休止的虚假炒作,但如果它想吸引那些不是整天盯比赛的专业体育迷的注意力,则可以多用加一些不伤大雅的谈资或物料进来。

全部评论
0
表情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