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借用古龙先生《七种武器》的概念,我们选出了目前乒坛最具代表性的七个进攻手段,综合在一起,似乎也是乒乓球技术的一个演变史了。前面我们说到了“长生剑”——正手进攻、“碧玉刀“——反手拉球、”孔雀翎“——发球和“霸王枪”——台内拧拉这四种武器,今天来聊聊第五种武器“多情环”——削球。
从上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削球打法占据着世界乒坛的主导地位。之后的十年,又发展为以削为主的打法和以逼角反攻的打法,前者以匈牙利名将别尔切克为代表,中国队员曾形容“别尔切克的削球,要用起重机才能勉强拉起来”;同样来自匈牙利的西多则是近台逼角反攻的好手,曾获得过世界男子单打冠军。
进入60年代,张燮林另辟蹊径,为乒坛开辟了长胶削球一脉,但是从技术发展上看,张燮林仍属于“以削为主”的打法。到了70年代,在欧洲弧圈球横行之际,削球终于有了跨越式的进步。
接发接发球的“调味剂”球的“调味剂”
让对手头疼的倒板打法
面对弧圈球带来的天然制约,中国男乒经过集思广益,制定了中国削球的技术指导思想——“守得稳,削得低,旋转变化多,两面会反攻”,并简曰之“稳、低、转、变、攻”五个字。
第31届世乒赛,初出茅庐的梁戈亮凭借独特的倒板打法,连挫欧亚名将。
最先受益的是梁戈亮。梁戈亮最初为横板快攻,受到王志良的启发,改为攻削结合打法,一面长胶一面反胶,两种胶皮击球性能截然不同而颜色却完全一致,当时球迷戏称之为“鸳鸯球拍”。1971年的第31届世乒赛,初出茅庐的梁戈亮就让欧洲选手大伤脑筋,团体半决赛对阵瑞典,他连挫阿尔塞、约翰逊两员名将;决赛对阵日本,他又轻取上届男单冠军伊藤繁雄,助队捧回冠军奖杯。梁戈亮的“鸳鸯球拍”也由此引发了国际乒联长达十多年的马拉松式争论,最终导致了球拍两面必须红黑两色规定的出台。
梁戈亮当打之年,中国队还出了陆元盛、黄亮、王俊三名长胶削球世界冠军。世界大赛表现尤其突出的是陆元盛,他虽然身材瘦小,但是打起球来却有一股子韧劲儿,与他交过手的外国选手对他稳健的球风与多变的旋转又敬又怕。
团体阵容的奇兵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与瑞典曾在男团上有过一段起伏跌宕的争夺。那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渗透了智慧的较量。削球打法的陈新华和丁松,就先后扮演过“奇兵”角色。
1983年世乒赛,尽管男团夺冠,但中国队已经看到了瑞典队越来越大的威胁。当时,世界乒坛削球打法日渐衰落,顶尖削球手稀少,于是,这届世乒赛后,削球高手陈新华就被中国队雪藏了起来,两年没有参加国际比赛。雪藏的两年中,他苦练削球防守和弧圈球反攻,形成了转与不转削球结合抢攻、拉冲、反攻的独特风格。
“笑面杀手”陈新华
1985年世乒赛在哥德堡举行,陈新华不负众望,在中瑞男团大赛中以两个3比0击败了林德和瓦尔德内尔,帮助中国队5比0大胜,实现了男团三连冠。因为他在比赛场上始终面带微笑,得到了“笑面杀手”的称号。这一年,陈新华还获得了世界杯男单冠军。
10年后的第43届世乒赛,主场来到了中国天津,而这时瑞典队已经完成了世乒赛男团三连冠的壮举。誓打翻身仗的中国队在男团决赛中派出了1/4决赛和半决赛都没有上场的丁松,让他成为了和10年前陈新华一样的“秘密武器”。丁松也是真正意义上攻削结合的第一人,攻球所占的分量很重,他发球抢攻的成功率甚至超越了很多攻球运动员,反攻、对冲能力强且十分凶狠,削球旋转变化大。
第43届世乒赛,“秘密武器”丁松大放异彩。
决赛的前两盘,两队1比1战平,瑞典队第三盘出战的是卡尔松,而蔡振华的计谋正是“上丁松,削倒卡尔松”。经典的一幕出现了,25岁的丁松这场比赛的表现犹如削球破攻球的教科书,削得稳健、攻得凶猛,令卡尔松乱了阵脚,很快就以0比2败下阵来。尽管马文革第四盘输给了瓦尔德内尔,但决胜盘,王涛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中,直落两局力克佩尔森,中国队终以3比2击败瑞典队,重新夺回了阔别6年的斯韦思林杯。
削球打法的余晖
进入大球时代后,削球打法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正是“物以稀为贵”,韩国选手朱世赫在2003年世乒赛上大放异彩,获得男单亚军,成为自1969年以来第一个进入男单决赛的削球选手。然而,朱世赫的削球有创新,但并非颠覆性的创新,削球的稳健比不上早些年的朝鲜选手李根相,正手抢攻又不如丁松。次年卡塔尔世乒赛,朱世赫这个“奇兵”没能再度奏效,他反手长胶的弱点被中国队死死抓住。
里约奥运会后,朱世赫正式退出乒坛。
2016年里约奥运会,朱世赫打完团体赛后宣布退役,当届比赛,朝鲜削球手金宋依拿到了女单铜牌,韩莹也帮助德国队收获女团银牌,刷新了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女乒在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和女子削球相比,争夺更激烈的男子乒坛,削球手已经难觅影踪,直到2019年全国锦标赛,39岁的老将侯英超连续削倒了梁靖崑、王楚钦等年轻新锐,第二次获得全锦赛男单冠军。去年全运会,已经41岁的他又带着赛林威、刘寒风等小将,把陕西队带到了男团4强。
来源:赵弟岭 乒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