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借用古龙先生《七种武器》的概念,我们选出了目前乒坛最具代表性的七个进攻手段,综合在一起,似乎也是乒乓球技术的一个演变史了。前面我们说到了“长生剑”——正手进攻、“碧玉刀“——反手拉球和”孔雀翎“——发球这三种武器,今天来聊聊第四种武器“霸王枪”——台内拧拉。
台内拧拉早期也称作“香蕉球”,早在38mm小球时代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它的动作外形违背了诸多传统乒乓球的条条框框,当时未能流行开来。进入大球时代后,在各国高手致力追求“全方位进攻”、中国队又提出“球台无死角”的大环境下,台内拧拉才开始逐渐融入乒乓球技术的主流。发展到今天,台内拧拉已经成为了乒乓球进攻技术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发球的“调味剂”
捷克选手科贝尔是公认最早在世界比赛中使用这项技术的顶级选手。1990年欧洲锦标赛团体赛,捷克队对阵奥地利队,在与丁毅和钱千里(均为右手直板正胶快攻打法)的比赛中,科贝尔在局面落后的情况下,第一次使用了台内拧拉,两名直板选手明显陷入了混乱状态,甚至由于无法预测球的拐弯方向直接打空,初出茅庐的科贝尔藉此战胜了当时的欧洲强手丁毅、钱千里。
▲科贝尔是公认最早在世界比赛中使用这项技术的顶级球员
与如今的乒坛高手相比,科贝尔的台内拧拉技术更倾向于接发球的一种辅助手段,是为了在台内先发制人而增加的技术手段,在使用中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台内拧拉会产生比较复杂的旋转,虽然对对手有威胁,但是如果对方再回过来,尤其是对这项技术还不习惯,常常会条件反射地出手、下意识的回球,此时回球的旋转也非常难以判断,自己有可能受其所制。其次,早期这项技术大都在靠近反手位处使用,虽然在正手位使用更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不过难度也相应增大,尤其是击球之后反手位会出现极大的空档,对下一板的衔接要求很高。
反手进攻的新世界
王皓的出现让台内拧拉技术走上了质变的过程。2000年后,刚刚进入国家一队的王皓以冬训前四名的成绩引起了教练们的注意,有一天总教练蔡振华向王皓和其主管教练吴敬平提出了一个问题——反手小三角是直板的软肋,当你想反面拉却发现球不出台时,该怎么处理?是用正面回摆还是反面回摆?而实验结果是,不管正面还是反面都控制不好这种球。吴敬平根据王皓“反面球感好”的特点,提出了更激进的方式——直接用反手台内拉起来,这个决定某种意义上也真正打开了“全台进攻无死角”的大门。▲和科贝尔相比,王皓的台内拧拉不仅质量更高,而且形成了“拧拉抢先上手、进攻连绵不断”的完整体系。2001年下半年,王皓带着新技术开始频频征战于国际赛场,但是成绩都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反面台内拧拉与下一板衔接的脱节。找到根源后,吴敬平让王皓开始把台内拧拉和下一板的衔接作为一个整体技术训练,用“快抽”取代了之前的“快撕”,逐渐形成了王皓的特长技术。2002年埃及公开赛,王皓终于一鸣惊人,先后战胜了格林卡、萨姆索诺夫、塞弗,夺得首个巡回赛冠军,国际乒联官网特别撰文提到:“王皓用全新打法给格林卡、萨姆索诺夫和塞弗上了一课。”
王皓的成功让台内拧拉开始风靡世界乒坛,不仅直板选手,像王励勤、陈玘、波尔等横板运动员也有意识地尝试,并收获了不错的效果。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男单半决赛,在和柳承敏的比赛中,王励勤就在正手进攻环节占不到太大优势的情况下,凭借台内拧拉起到了决定胜负的作用。和科贝尔相比,王皓的台内拧拉已经不仅仅只是接发球的附庸,而是成为了主动进攻的手段之一。2009年横滨世乒赛,以台内拧拉发动、逐渐形成了两面进攻一体化的王皓,一举获得男单冠军。尤其是男单决赛对阵王励勤,王皓在进攻环节完全占据上风,给以相持能力著称的王励勤形成了降维式的打击。
一锤定音的制胜手段
王皓为新时代的乒乓球技术树立了风向标的时候,新生代选手也在加速成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继科。2009年世界杯团体赛,张继科在和吴尚垠的比赛中,展示了更霸道的台内拧拉,这场对决更像是两个时代的交锋,无论是发球接发球,张继科都没有给对手任何机会,有时候甚至在正手位用台内拧拉直接得分。
张继科的出现,标志着这项技术又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即从“进攻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化成了“简单直接的得分手段”。2014年男子世界杯决赛,张继科在决胜局10:8领先被追平后,以一板一锤定音的反手拧拉攻破了马龙的防线,最终第二次斩获世界杯男单冠军。张继科之后,樊振东又横空出世,虽然他台内拧拉的绝对质量未必能超越张继科,但是在变线能力包括之后的衔接上,又为进攻型打法提供了新的方向。
▲到了张继科,台内拧拉又有突破,开始转化为“简单直接的得分手段”。张继科的反手拧拉技术也被球迷称为“霸王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许昕在反手台内拧拉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尝试了正手拧拉,为进攻台内球赋予了新的变化。不过由于握拍原因,这项技术对横板选手来说难度非常大,所以并未能像反手拧拉一样逐渐普及。
来源:乒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