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作为2022年最重要的羽毛球单项赛事,为期一周的世锦赛昨晚终于落幕。我们常习惯以亚运会年份作为中点去展望这个奥运周期,作为从今年才算正式开始的巴黎周期,各单项的竞争环境没有明显的大变化,有的只是这群一线球员在身份转换下的不同变化。
年轮指的是一个年周期环状轮圈,和竞技体育周期、球员的年龄层类似。整一届世锦赛看下来,有一个问题在脑海中不停浮现:多老算老将,多小算新人?
“80后”最后的呐喊
越来越多的80后球员退出舞台,能活跃在一线的就更加少之又少,这足以证明,刚过完38岁生日的亨德拉和即将迎来35岁生日的阿山这一对加起来73岁的老将,还能闯入世锦赛决赛是多么的传奇。作为整届比赛仅存的二位登上领奖台的“80后”,他们几乎代表了目前世界羽坛中这一批球员最后的呐喊。
他们确实老了,但他们那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的打法其实很年轻、很省力。在比赛中,洪钢和高崚两位解说还开了一个玩笑:“他们这样打,打到50岁都行。”不过“亨山”在决赛中输球了,创造历史的马来西亚组合给世界男双上演了一堂如何打“亨山”的教学课,就像当年鲍伊/摩根森教大家如何打“小黄人”一样。
“94至98”依旧当道
至少在这个周期结束前,处在这个黄金年龄段的球员依旧是绝对的夺金主力,这次的五项冠军都在这五年范围里。不论是身体、实力还是经验和对球的理解,这个年龄层的球员都是最为成熟和最有竞争力的,问题就在于,他们还能不能拿出“新人”的姿态。
以中国队为例,奥运夺冠的陈雨菲已经是每位一线女单冲击的对象,她遇到的困难必然比上一个周期多,守住位置要更难;夺冠后“雅思”直言,经历了波折和离合后的夺冠就像4年前在南京首次夺冠一样,这是他们的一次自我重塑;历经无数风雨后,“凡尘”的每一次顶住困难也都是忘掉了上一次的胜利或失利。
目前,中国队的主力几乎都是在东京奥运周期成长起来的,他们很大可能依然会是巴黎奥运会的主力,这跟伦敦和里约这两个周期时的国羽结构有点相似。从冲到守是更难的,那么如何保持“新态”就很重要了。对于这一批球员来说,他们年轻吗?不算了。他们是老将了吗?似乎也不算。或者反过来想,正是因为这样夹杂的身份赋予了他们更大的竞争力,要用好“新人”的干劲和“老将”的能力。
“00后”继续乘风而上
去年,印度人拉克什亚成为羽毛球历史上首位夺得世锦赛奖牌的“00后”;今年,昆拉武特再次刷新上限,让世锦赛决赛首次出现了“00后”的身影。同时,今年登上领奖台的“00后”也比去年多了两位,分别是男双铜牌、印度的兰基雷迪和女单铜牌、韩国的安洗瑩。
年岁渐长,年轮渐增,年轻人的身影应该会越来越多。说到昆拉武特和安洗瑩,之所以被称为“天才”,无非是他们少年老成、球风成熟,和同龄人有典型的不同。我们也期待国羽的“00后”能在未来为我们乘风而上,其实,这一次张殊贤就差点做到了。
无数逆转、无数悬念,世锦赛留给了我们的不止是比赛的精彩、冠军的庆贺、离场的遗憾,还有关于这个周期的中点考量和关于年岁的思考。可以预见,两年后的巴黎奥运会,竞争的格局不会与目前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于搭上前往巴黎航班和登上领奖台的是焕发新生的老将?还是打得老到的小将?亦或是集两者大成的中生代?或许等来年世锦赛和亚运会结束,一切就清晰大半了。用女双“三冠王”贾一凡的原话结尾:“付出多少才能得到你想要的?这就是其中的奥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