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评论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冬奥人物特写:那一抹最美的天霁蓝
关注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赛场旁,有一群身着“天霁蓝”工作服的年轻人。他们用微笑书写着双奥之城最闪亮的名片,也经历着一场无与伦比的冰雪奇缘。这些年轻人就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大学生志愿者。

赵琪儿是来自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本科生。经过前期选拔和培训,她顺利成为了一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国家体育馆的媒体运行领域志愿者。征得领域负责人许可后,我们与闭环内的她进行了线上的交流采访。


用心为场馆增加一抹亮色


赵琪儿是媒体运行领域的摄影助理岗位志愿者之一,主要工作就是服务摄影记者。“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媒体的众多摄影记者。我们每天会轮换工作位置,所以我可能会出现在看台上的各个摄影位置、工作间、竞赛场地入口或是训练馆。”每天早上签到后,赵琪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今天负责的摄影位置进行擦拭消毒。志愿者们的工作间配备了非常多的防疫设备和防护用具,只有经过了严格的擦拭消毒后,才能保证每个摄影点位的正常使用。

国家体育馆承担了冬奥和冬残奥冰球项目的比赛,每天来到这里报道赛况的摄影记者络绎不绝。每个比赛日,摄影记者们会先到工作间根据需求更换袖标、领取储物柜,然后由志愿者引导他们准确到达各个摄影点位。有时候摄影记者们为了达到好的拍摄效果,会在中场休息时换位置拍摄,此时志愿者们会时刻保持联系,确保两个路线“接头”成功。“我们会立刻去接摄影记者,然后按照流线引导记者,确保他们能正确地到达摄影位置上,不走错路、不破闭环、不多绕圈。”

“去到各个点位的路线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我知道自己的方向感有点差,在上岗之前,我特意去把每一条路线走了很多遍,争取把它们牢牢记在脑子里。” 赵琪儿笑着说。

除此之外,当轮班在工作间时,赵琪儿会负责每日赛程白板的更新。她会在工作间的白板上张贴每天接送记者的班车时刻表,并更新竞赛场馆和训练场馆的当日赛程安排。为了提高白板的美观性,赵琪儿喜欢在白板上设计出一些特殊的艺术字体,得到了领域主管和众多摄影记者们的赞赏。

1.jpg

图 1 赵琪儿在更新白板信息

“当时有一位来自美联社的短发女记者就站在旁边,一直看着我画板报。我笑着说:‘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她也笑着对我说:‘没事,你画得很漂亮。我只是想看你把画画完。’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我很高兴能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工作间增加了一抹亮色。”


我们每个人都在激动落泪


来到国家体育馆参与冬奥志愿服务之前,赵琪儿并不是一个冰球球迷。“我甚至对一些复杂的冰球规则并不了解。”赵琪儿坦言。但她表示:“任何的竞技体育项目都在等待着你去爱上它。当你真正接触这个项目之后,你会发现它非常迷人、非常有吸引力。冰球也是如此。”

赵琪儿现场见证了中国男子冰球队、残奥冰球队的每一场比赛。“你能明显感觉到大家都是非常拼的。不论面对多么强大的对手,我们完全没有退缩。这些场面令人动容。”

2月12日,男子冰球小组赛,中国队以2:3的比分憾负德国队,但仍创造了中国男冰在冬奥赛场上新的历史。比赛第二节末段福帅挑射破门,完成了中国男冰冬奥会参赛历史上的首个进球。

“当时我和三个志愿者朋友都在摄影位置看着赛场上的瞬息万变。每一个进球甚至每一次进攻都在牵动着大家的心。福帅打进历史性进球的那一刻,我们四个人尖叫着紧紧抱在了一起。比赛结束之后,场馆内响起了响起了Beyond乐队的《海阔天空》。在那个氛围里,我们每个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2.jpg

图 2 赵琪儿在竞赛场地入口处服务

在回酒店的班车上,赵琪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通过微博给中国男冰的进球功臣王泰勒和福帅发了两条私信:“你们好!我是国家体育馆的一名志愿者。现场看了你们的每一场比赛,非常感动!你们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冰球!”

没想到,这样一条私信真的收到了两位运动员的回复。两天后,王泰勒和福帅给赵琪儿回复道:“谢谢你!加油!”得到回复后,她把这件事情分享到了微信朋友圈里:“能收到回复还挺意外的,但是他们真的好棒!”

2月13日,中国男冰2-7不敌加拿大队,遗憾结束了他们北京冬奥之旅。恰巧当天赵琪儿在竞赛场地的出入口处值班。“离场的时候他们就经过我的面前。此时周围的志愿者们和全场的观众都在给他们鼓掌,都在说‘中国队你们是好样的!’,那个场面非常有感染力、非常温暖。”


因为山就在那里


赵琪儿认为,自己的优点在于善于反思。“我心里唯一的想法就是把我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做好、做完美。”工作中每一处的小错误,都会让她感到很愧疚。她会在脑海中把这个事情记得非常清楚,并时刻提醒自己下次一定不要再犯同样的问题。

“做志愿服务,热情主动很重要。当你看到一位扛着相机、左右张望的记者,那么他有可能就是有需求的。我们不会等他来问,而是会去主动找他,询问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在这里,所有的志愿者都在用一次次热情耐心的引导,践行和赞美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作为北京体育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这次宝贵的志愿服务经历也给了赵琪儿一个近距离接触大型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的机会。对于她来说,这片场地是她学习体育传媒专业知识的最好课堂。

3.jpg

图 3 赵琪儿在记录各个摄影点位信息

“从转播到摄像,每个区域都有非常严格的权限划分。转播有最大的优先权,他们会出现在竞赛场地周围、混采区和看台席上很多关键位置;还有摄影记者,他们为了优先选择最佳拍摄位置,可能会提前两三个小时来工作间预定袖标……而我们作为普通学生,平时真的很难接触到的这些最前方的东西。”

在赵琪儿眼里,每个参与媒体运行服务的人都是一颗小小的螺母,共同支撑着着一个庞大机器的运转。“大家都很辛苦,记者、技术人员、安保人员……他们都很值得尊敬。我非常庆幸能够拥有这样一个参与的机会。”

赵琪儿很喜欢中国男冰队长叶劲光在微博上所引用的乔治·马洛里的一句话:“因为山就在那里。”

“不只是冰球运动员,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经历一个攀登探索的过程。前方有很多未知的东西,你要去勇敢地尝试、努力地争取,之后你才会登上那座山。那时你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值得珍藏一生的时光


经过受访者的同意,我们看到了赵琪儿同学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日志。

“2月1日:今天闹了一次笑话。一位纽约时报记者询问今天的训练时,我脑一抽把training听成了train,指给他看了媒体班车表。”

“2月5日:第一天在训练馆站岗。德国队训练的阵势很猛,打球很凶,冰球撞击塑料板墙频频发出巨大声响。这个距离很近,让我大饱眼福。”

“2月10日:昨天的老人认出了我,送给了我两枚国际冰联和美国冰联的徽章。我惊喜地向他道谢,好高兴认识这样一位朋友!”

“2月20日:今天金牌赛,我目睹了芬兰队夺冠……”

2月20日当天是冬奥会闭幕日,也是冰球项目的最后一个比赛日。在国家体育馆的工作间里,气氛似乎变得轻松了许多,记者们离开时都纷纷与志愿者们道了别。一位穿着红色卫衣的德国记者,“总是沉默寡言,浑身散发着忧郁气质”,却在最后一天离开时,与志愿者们深情道别,真诚地表达了谢意。

“我忽然就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甚至没有来得及记住他们的脸。我们的相处是如此短暂,也许仅在每一次点头微笑致意间,在只言片语的致谢之间。”赵琪儿在日志中这样写道。

4.jpg

图表 4 赵琪儿与摄影经理Steve合影

“可是何其有幸,我能拥有这样的机会,同如此杰出的领域佼佼者接触,这些或是年迈、或是壮年——名叫Hommes的美国记者,总是忘记还钥匙,却实在好脾气又开朗;我们的经理Steve,他像一个老父亲,从不吝惜对我们的鼓励和赞许,会担心我们受刁难和委屈帮我们出头;新华社的李老师,爽快地借给我们天价相机用来拍照;高大的华裔摄影师,因为我带错了路而批评得我羞赧愧恧,却又在最后一天对我点头说感谢……”

“我惊觉我似乎记得他们中许许多多的人了。”

这位大二的女孩在自己工作日志的结尾处写道:“我以为时间匆匆,却不想自己竟珍藏了许多这样的回忆。这是我一生中不会再来的时光。我已深爱这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庄天乙


全部评论
0
表情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