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评论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一场媒体发布会的背后:聚光灯后那份永不熄灭的光
关注

盛大、纯洁、非凡、卓越……北京冬奥会成功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聚光灯前,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热切地捕捉每一个惊艳绽放的瞬间。聚光灯后,也同样有一群人,在默默地、细致地努力和奉献着。

早上9:00。“你好,这里是北京冬奥村媒体中心!”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志愿者李梓婷熟练地接起电话,听到对方用英文时,她立刻自如地切换为英语,“请问您要预约混合采访区还是媒体见面室?”挂下电话,她飞速地敲击键盘,在表格中添上新的预约信息,并快速将新增信息分发到媒体中心各个相应的工作群里。

调整传送设备、帮记者递话筒、清理围栏积雪……志愿者张洺瑞、田思维已经在冰天雪地里站了一个小时。刚刚结束完一场混合采访,来不及喝口热水,就又迎来了新的一轮采访。

媒体见面室里,志愿者殷宇星正在做准备工作。根据同步的预约信息,她需要提前一小时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参会人员名单确认、发布会的灯光调试、话筒试音、座椅调整、同传的语言确认与设备试音等近40个事项。她告诉我们,高峰时段一天连续十几场媒体见面会也曾让她体力透支,但能够参与冬奥服务,累并快乐着。

记者工作间的志愿者左登元此刻正推着小推车在储藏间“补货”,他在群中发布了今天的茶点清单,作为“大总管”,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记者工作间的休息区补充新的食品。笑称“大食堂打饭阿姨”的他已经摸清各国媒体记者的喜爱偏好,“他们最爱吃松软的小蛋糕,饼干吃得比较少,咖啡的消耗量特别大”。

在每一声“你好”,每一次敲击键盘,每一遍信息核对,这些看似简单却忙碌的工作中,媒体中心又开始了一天的高速“运转”。

作为全球媒体记者来访北京冬奥村的“第一站”,这里俨然已经成了媒体记者在冬奥村里一个温暖的“家”。

口罩可以遮挡面庞,却挡不住微笑与热情

不同于往届奥运赛事,全球疫情状态下,冬奥会志愿者也结合实际缩减了人数。北京冬奥村媒体中心有14名专业志愿者,他们都来自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与外国语专业,冬奥会期间主要负责媒体中心媒体运行工作,为各国媒体记者提供包括问询、引导、采访预约、发布会准备等各项工作。

媒体换证区是媒体中心的“第一窗口”,媒体记者进入媒体中心,通过安检设备之后需去往换证区进行换证,这一点位的志愿者往往要最早到达,最晚离开。

张佳昕和黄舒晴总是要与时间赛跑,她们需要用最快的速度穿好防护服,赶在9点前到达换证点位。“因为媒体中心离我们下车的位置有些距离,每次过来都是用跑的。”说着,张佳昕喘着气坐下,因为呼吸形成的水汽凝结在她的面屏上,挡住了她的眼睛。

看到有记者过来,她立刻挺直身板,接过记者的注册卡。“虽然我们彼此看不见对方的脸,但是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情绪,通过眼睛、通过肢体动作,上次我用捷克语和换证的记者问好,他们非常开心!”捷克语专业的杨柳激动地讲述着她在换证时的故事,能将自己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志愿服务中让她既有新鲜感又有成就感。

媒体接待台前,志愿者薛笑天正用电脑打印今日的班车信息。这里每天都会有记者因为各种不同的问题前来寻求帮助,“怎么去主媒体中心?”“打印机怎么使用?”“摄影器材如何存放?”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让薛笑天在这样的琐碎中忙得不亦乐乎。“能够为媒体记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感觉很开心,也很快乐”,这位总是带着甜甜笑容的女孩笑着说。

混采区前的旗帜广场上,几名意大利运动员在投掷沙包,沙包在空中留下一条条好看的弧线,运动员们朝着志愿者张洺瑞招手,希望他一起加入他们的游戏。碍于防疫,张铭瑞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加入他们。在这样一个平常的午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青年们因为奥运聚集在这里,进行一场“沙包游戏”,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虽然我看不见大家的脸,可能因为口罩常常听不清声音,但真的很感谢志愿者们,我可以从你们的眼睛里看到微笑与服务,你们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一位媒体记者在和志愿者交流的时候说道。

口罩可以挡住志愿者们可爱青春的脸庞,但发自内心的微笑却足以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

成长,是每个冬奥人收到的“最美的礼物”

巴赫先生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致辞中说到,“奥运会是搭建沟通的桥梁,绝不会筑起高墙”,正是冬奥会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聚集于此,让梦想与热爱传递,让奥运精神感染一代又一代人,陪伴一代代人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总是在不经意间留下痕迹。

半个月前还担心自己口语的李梓婷已经可以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电话,熟练地完成混合采访区、媒体见面室的邮件回复、预约信息登记与分发,学习西班牙语的她在媒体中心遇到了官方转播团队(OBS)转播技术人员马努(Maroon),在远离家乡1万多公里的中国,来自巴西的马努惊喜地和李梓婷用葡萄牙语进行了对话,李梓婷说之后会打算去西班牙留学,“想去西班牙更好地感受与学习”。

同样负责媒体中心语言服务工作的还有邹丰如,第一次现场翻译,她显得有些紧张与局促,她的日常工作主要负责各国预约邮件的回复与信息确认,刚刚可以自如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她又将面临新的挑战。这次她表现得不错,并得到了夸赞。“其实很多事情需要去锻炼和尝试,之后会更有勇气去做事情,在自我挑战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顺利完成翻译工作的邹丰如显得很兴奋。

捷克语专业的杨柳在媒体中心收获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来自捷克电视台的记者将具有捷克特色的T恤赠予了她,作为回礼,杨柳送给了他们一个虎年的小玩偶。“可以用捷克语和真正的捷克人进行交流,让我第一次感觉书本上的那些知识好像活了起来,我真的太开心了!这既是他们对我服务工作的肯定,也将成为激励我继续学习的动力!”

参加冬奥会的志愿者们也都是第一次在外过年,被问到不在家过年的感受时,殷宇星说,她的妈妈是一名医生,今年她在服务冬奥,她的妈妈在医院为她的患者服务,虽然不能回家,但会觉得和妈妈一样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情。

在近距离的媒体服务中,志愿者们也在不断收获和成长。

晚上9:30,打开电箱,倒数第二排,找到最右边3个电闸,拉下开关,这也意味着媒体中心一天长达12个小时的服务结束了。此刻,媒体运行经理王瑞霞长舒了一口气,这对她来说,是每天再熟悉不过的操作了。

“盛世之中,能够遇上冬奥,是我毕生之荣耀,也是我生命中一段最为闪光的经历。”作为进入闭环最早的工作人员,她总是身先士卒,全身心投入到每一次媒体服务,带领大家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运行任务,见证了这里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和动人故事。

“虽然我们的工作是在幕后,但能够在疫情之下,为媒体记者做好服务,让他们更加专注于报道冬奥,讲好冬奥故事,我觉得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无论台前与幕后、赛场与场外,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志愿者,疫情之下,为了圆一个冬奥梦,他们每个人都在闭环里默默奉献。聚光灯后,他们用奉献、热爱、努力,绽放出最美的光。

来源:北京冬奥村运行团队

全部评论
0
表情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