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2021年11月14号,温州奥体中心,马龙第一个接发球有些飘高。
像生涯中之前无数次一样,他很快就调整了过来。1-1自己发球,他正手逆旋转掏了一个长的,反手进攻之后并步调整,再一板正手依然迅捷流畅,打的老对手樊振东没什么反应。
这是不知道第多少次两人在决赛中相遇。最后0-4告负,但是输掉决赛的马龙看起来面色不改。赢了比赛的樊振东表情倒要凝重得多,马上走到挡板后和秦志戬开始讨论比赛。
这是休斯顿世乒赛的热身赛。马龙一系列热身赛下来进入决赛,从脚下移动,手上感觉,到对场面的判断和对比赛的阅读,看起来状态仍然非常不错。这是他在奥运会之后第一次露面。这次出战单打的是樊振东领衔的清一色95后选手,马龙和许昕都不在世锦赛的大名单之中。虽然决赛输给樊振东,但是两人这些年互有胜负,无论结果如何都不意外。
更何况,几个月之前的奥运会决赛,马龙4-2战胜樊振东,在32岁的年龄上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卫冕奥运会单打冠军的选手,改写了历史。
这个周期马龙面对的挑战众所周知:2018年下半年开始,马龙的左膝伤病开始影响他的出赛频率;2019年世锦赛之后,他不得不在在离奥运会还有不到一年的敏感时间点选择手术治疗,离开球台几个月进行复健。
而一个同样艰苦的挑战,是马龙在这个周期技术上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
在里约周期,马龙的技术风格如果安个标签,那大概是高效。
塑料球的球体增大导致拧拉技术的减慢,让本来就擅长摆短的马龙更加得心应手的控制对手,之后紧密衔接的正手进攻能让他迅速终结比分。
从苏州世锦赛开始,马龙的比赛从更早期的万花筒一般的各种技术轮番上阵,开始变成几个并不太复杂套路的周期性轮换:摆短为主,对手回球稍长就直接上手,弧线很低速度不慢,被打上一下就大势已去;如果稍微飘高就直接正手挑打。发球落点要明显比以前花样更少而且集中:正手短,反手长,侧上下集中在中间位置。对方摆短则对控制几下上手抢攻,对方拧拉侧上下就要做好被马龙直接发力撕一下的心理准备。除了摆短以外的所有前三板技术都用正手解决。
这种强调侧身,倚重正手的套路,原则上说右半台有空挡,但马龙依靠扎实的步伐和北京队嫡传的正手围,硬是把这个位置保护的滴水不漏。
这时马龙技术简洁精当,出手的目的性之强,绝无仅有。很多情况下,发球都几乎精简到只有一个转不转(大多在中间和正手短),侧上下(大多在中间,偶尔小三角出台),和一个底线长球(偶尔中间)。在比较焦灼的时候会用高抛作为变化。
如果站在对手的角度,发短的他摸过来的球又软又不出台,你摸过去他就冲你;你稍微搓高了啪嚓就是一板挑打;你拧过去要么人家直接侧身,要么反手最多对两下就要发力撕你,当然更可能直接撕你;你知道他可能隔三差五就要发底线长球,但是又不敢轻易动:人家那个又软又低又直的正手短憋着你呢。
他要怎么打,看多了连观众都知道,可是偏偏当者披靡。
这里面可怕的地方在于:马龙的每一个发球后面都是几乎固定的下一板连接,套路变化不多,但是少数精炼的极高质量前三板,对手很难摆脱。他不再选择依靠变化调整比赛节奏,而选择按照自己的特点(细腻的前三板和非常强的正手进攻能力)组织自己的攻势。或者说,现在的马龙,相比于不断变化风格,首先更注意突出自己的特点。
按照我的观感,里约周期前后,大概是马龙职业生涯中比赛回合最少的一个阶段:没几个人能在前三板对摸中站到上风,被他上手了你就死了八成;能拧起来形成相持他也会在两三下之内发力不说,退到中台反手都有一下攻守强转换发力拉(俗称硬来)。大多数对手都很难在和他的比赛中有什么平稳打到相持的机会,反倒是前三板稍微不严密几下这分球就结束了。
换言之,当时以大部分人的能力,根本到不了和马龙打回合的程度。
从世锦赛连续被王皓挡在门外,到后来苏州世锦赛,里约周期登顶,马龙的技术风格是个做减法的过程。这个最终非常精简的技术风格来自于他对自己的重新认识。他不再纠结是不是自己要在所有的环节都比对手更强,他更看重如何按照自己的特点和舒服的方式,重新组装自己的技术。
换言之,这个周期的突破,来自于马龙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发现。
在后来的旅程中,这个自我的重新认识会被证明非常重要。
马龙里约周期的这个风格,简洁高效,消耗也大。大量使用正手对移动能力的要求高,保护正手也需要很强的体能和移动能力。这种严密的技术风格,对精力的要求也极高,要时刻关注对手任何轻微的不疏忽,以极高的专注力对其施压。
布达佩斯之后,马龙因伤缺席了8个月。马龙再度回归的时候,我对他两个环节最为关注:首先是击球质量,其次是向右侧的移动能力。在2019年底的比赛中,已经开始有很多对手针对性的利用他的击球质量向正手大角度调动他。而频繁的需要大范围跑动又消耗更多精力和体力,导致击球质量更缺乏保障,恶性循环。
现在看来,这两个环节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伤病。
在里约周期,28岁的马龙已经差不多是中国队历史上参加奥运会年龄最大的男子选手;最终站在东京奥运会舞台上的马龙,要满33岁,却几乎没什么慢下来的迹象。
手术恢复归来,马龙却也没完全依照之前的模式去恢复自己的技战术。他前几下不再像之前那么追求极限,但对对手的阅读更纯熟。他更多利用相持变化,经验判断面去面对这些越来越年轻的对手。之前提到休斯顿世乒赛热身赛,马龙1:1之后发球,如果换做之前,他大概率会直接侧身。而现在,他则倾向反手快速的连上一板顶住对手,让自己的侧身更加从容。
现在马龙的反手相持开始比以前更多,但是却不那么热衷强强对抗。面对越来越强势凶狠的反手技术趋势,他有一整套应付的策略,用很多理论上似乎并不是最优的方式,却总能让对手施展不开。他喜欢把弧线拱高改变节奏,配合落点,年轻的对手往往无可适从。
就像他在里约周期将自己重新改造组装一样,现如今的马龙清楚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更有竞争力。更多的利用反手让他减少比赛中高强度的大范围移动。他又相应的提前了自己击球点,增加了组合衔接——这需要深刻的理解比赛。虽然看起来相持的板数变多了,马龙却好像总比对手更早知道要打到哪,经常早早的挪过去等着。
每一个运动员生涯中都要面对时间,这是一种用经验和积累来对抗被时间拿走的机能的挑战。这种努力中有着某种极浪漫的东西。所有人最后都会输给时间,而短暂的胜利的方式是每一天用站在赛场上告诉时间:你迟早会拿走我全部的运动生涯,但不是今天。
现如今情况很清晰:马龙已经克服了很多东西,只要他出现,他仍然有资本挑战大赛冠军领奖台。他在高水平生涯长度已经创造了历史之后,还战胜了伤病,再次登顶了奥运。马龙可能还比以前更享受比赛;他足够自律,也足够智慧,如果他想,他还可以应付很久。
虽然没有出战休斯顿世乒赛,但下届世锦赛,马龙应该还不满35,比现在的波尔还年轻五岁。波尔也在过去几年中成功的重新整合了自己,仍然活跃在最高舞台。波尔和马龙都不约而同的将技术上的重心转移到了近台来对抗时间。以目前来看,完全可以相信马龙可以通过调整赛程来维护自己的状态。如果三年之后马龙又一次出现在奥运会赛场上,我也不会太惊讶。
他已经挑战过太多历史,多这一次又何妨。
来源:Esaka 乒乓11分 中国体育2021年12月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