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评论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北京冬奥场馆交出创纪录“绿色成绩单”
关注

中新网北京2月19日电 (徐婧)北京冬奥会已近尾声。在十余天的赛程中,北京用一流的比赛设施、独具特色的赛场风貌和可持续的赛后利用方案,展示出奥运史上创纪录的“绿色成绩单”。

2月17日下午,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的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决赛上,日本选手高木美帆以1分13秒19的成绩打破了该项目在平昌冬奥会创下的奥运纪录。这是北京冬奥会期间,“冰丝带”诞生的第十个奥运会纪录。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很多人对“冰丝带”这座年轻的冰上场馆还比较陌生。这里是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承担了赛时的全部速度滑冰比赛,场馆内1.2万平方米的冰面被称为“最快的冰”。

“开赛以来创造了这么多的新纪录,足以证明这就是‘最快的冰’。”拥有6届冬奥会制冰经验的加拿大制冰师马克·麦瑟日前表示,二氧化碳(R744)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的使用,是让“冰丝带”能够打造“最快的冰”的基础。这套创新型的制冷系统使得冰面温度均匀、温差控制在±0.5℃以内,意味着整个冰面赛道硬度一致,非常有利于运动员滑出好成绩。

比赛成绩“破纪录”的同时,“冰丝带”的绿色“成绩单”也在奥运史上创造着纪录。马克·麦瑟称,国家速滑馆的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更绿色更环保。据了解,“冰丝带”还将制冷系统产生的余热回收,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14年前,北京奥运会让世界认识、了解中国,也让“鸟巢”和“水立方”两座奥运场馆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标志性景观。14年后,北京冬奥会在“鸟巢”盛大开幕,“水立方”经由“水冰转换”,华丽变身“冰立方”,作为北京冬奥会冰壶和轮椅冰壶的比赛场地,让人们再次领略这座蓝色立方体的神奇绰约。

“冰立方”是北京冬奥会赛事场次最多、赛程最长的竞赛场馆;是冬奥会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冰壶场馆;也是世界唯一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均可运行的“双奥场馆”。

“冰立方”的冰壶赛道是在游泳池上架设的:首先把泳池里的水抽干,然后在泳池内搭设可转换架体,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形成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这种转换模式不仅使水与冰的双向转换得以实现,还做到了转换材料重复利用,大幅降低后期拆除改造成本。

北京冬奥会期间,“冰立方”一边散发着其独有的科技感,一边用她的绚丽姿态再次惊艳世界。

“我喜欢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那些小细节——屏幕后面还有跳水板之类的东西。你可以在同一个建筑里看到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样子,这真是太棒了。”英国女子冰壶运动员珍妮弗·多兹坦言,她仍记得在2008年,游泳运动员瑞贝卡·阿德灵顿在这里为英国赢得了两枚金牌,这座建筑在她心中“绝对具有历史意义”。

中国运动健儿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践行着奥林匹克精神,一次次创造着历史。在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闫文港以四轮比赛总成绩4分01秒77夺得铜牌,为中国队拼得了该项目的第一枚奖牌,被网友们称为“海陀山车神”。

钢架雪车的比赛场地在北京市延庆区海陀山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这里建成的赛道“雪游龙”是世界第17条、亚洲第3条、中国第1条雪车雪橇赛道。其所在的延庆赛区,是冬奥场馆建设史上建设周期最短、施工难度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赛区之一。

历经五年,在海陀山这个曾经无路、无水、无电、无通信的“四无”山区,中国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相继建成。与此同时,延庆赛区把建设奥运场馆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让场馆和配套设施同小海陀山的自然景观和谐相融:截至去年底,赛区内原地保护树木共计313棵,迁地移植乔木24272株,建成迁地保护基地近300亩。

据了解,延庆区正在积极探索“冰雪体验+”模式,带动生态、旅游、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产业联动发展,丰富“后冬奥”的冬季文旅产品供给,提升冰雪消费体验。


全部评论
0
表情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