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评论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解码七台河:“冬奥冠军之乡”是如何炼成的?
关注

据新华社报道

眼下正值北京冬奥会,被誉为“冬奥冠军之乡”的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备受关注。40年间,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这座人口不足70万的东北小城“滑”出了10位世界冠军,摘下了7枚冬奥金牌。

2月5日晚,范可新和队友获得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冠军,为中国代表团摘取首金。13日晚,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范可新再次出征,为中国队再添一枚宝贵的铜牌。

“短道速滑是一种传承,我们都是七台河人,我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的这一棒。”在夺得首金的赛后媒体见面会上,范可新这样说。

走进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首先映入眼帘的“金牌榜”记录了七台河培养的运动员取得的成绩——国家级金牌535枚、世界级金牌177枚、16次打破世界纪录……

未标题-1.jpg

另一边则是一面“冰刀墙”,一千余双运动员们穿破的冰鞋排列整齐,静静诉说着这些光环背后的故事。艰辛、血泪、坎坷,始终与成功、喜悦、荣耀同行。有人说,这些鞋,或许比任何奖状、奖杯的分量更重,也更有说服力。

七台河位于中国东北边陲,倭肯河和挠力河蜿蜒而过,一年有4个月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这为开展各种冰上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冰雪运动已成为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更为冰雪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冰雪覆盖的冬天,下至四五岁的孩子,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走到冰上去、雪中去,享受冰雪运动带来的快乐。

未标题-1.jpg

如今,这里不仅有“金字塔尖”的荣耀,更有坚实的“基座”,为中国短道速滑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的血液。

在相关方面支持下,七台河体育中心两块室内冰场在2013年投入使用,训练条件大为改善。

未标题-1.jpg

中午时分,11岁的杨秀铂和20多个同伴在练习滑冰。有的速度飞快,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有的不小心摔倒,爬起来继续“奔跑”。

杨秀铂的家在贵州凯里,小时候喜欢轮滑,在轮滑教练的推荐下,他专程来到七台河学习短道速滑。“听说来这里能当冠军,我就来了。”他说。

未标题-1.jpg

杨秀铂的老师张杰是一名世界冠军,目前担任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教练。她的队伍中不仅有七台河的孩子,也有来自贵州、甘肃、内蒙古、河南、河北等其他省区的运动员。

 “只有日积月累,踏踏实实苦练滑冰技能,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水平的滑冰人才。”张杰说。

她每天在冰上滑行超过十公里,嗓子喊得始终沙哑,但目标一直坚定——把孩子们送上世界大赛的最高领奖台。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七台河市坚持“体教结合”,建立了梯队式培养模式,形成了从学校到专业队、从业余到职业的培养、输送和选拔机制。

“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把冰雪项目列为必修课程,努力为冰雪人才‘金字塔’做大底盘。”七台河市教育局副局长吕国东说,越来越多学生穿上冰刀,走上冰场。冬天几乎每个学校都浇冰场,每浇一块冰场享受3万元政府补贴。

未标题-1.jpg

短道速滑的传承,离不开“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冠军文化。承载荣耀的短道速滑冠军馆、形似冰刀的七台河西站、冠军桥、杨扬大街等,都是这里“冠军文化”的体现。

未标题-1.jpg

据统计,七台河市现有在训运动员500余名、教练员20余名,在速度滑冰、跳台滑雪、单板滑雪等六个大项目中,已向国家和黑龙江省输送300余名优秀运动员,是全国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储备最充裕的城市。

走向新的辉煌,征服新的梦想——在冠军光芒的照耀下,这是七台河人共同的心声。

全部评论
0
表情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