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记者褚萌萌)2021年,北京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33微克,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密云水库蓄水量最高达35.79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森林覆盖率达到44.6%……
这是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15日在北京2022冬奥会北京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
“绿色冬奥”是北京冬奥会自筹办以来坚持践行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三大主题之一。在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北京,生态文明建设为“绿色冬奥”在城市层面绘就了绿色的底色。
于建华表示,在申办、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的过程中,北京市始终坚持一体推进绿色发展与绿色办奥,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在场馆建设方面,北京所有新建冬奥会场馆均达到最高等级的绿色三星标准,并在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场馆全部由绿色电力供应。
作为北京冬奥组委和重要赛区所在地,石景山区以服务保障冬奥筹办为统领,从2018年起在北京中心城区中率先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建、改造各类公园和小微绿地总计84个,总面积超415公顷。截至目前,该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4.3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2.42%。
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石景山区注重依托历史文化、工业遗产等资源。首钢工业遗址已完成291公顷的活化建设,打造出石景山景观公园、群名湖公园、秀池公园等精品绿地;北京冬奥公园的选址紧邻北京冬奥组委和首钢滑雪大跳台,总面积约1142公顷。
延庆赛区是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之一,延庆区也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区。该区在冬奥工程建设的六年内完成了赛区及周边2000公顷范围内的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以及赛区216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工作。
北京冬奥组委此前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环境遗产报告(2022)》指出,环境遗产是北京冬奥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持续改善、低碳奥运的措施与机制、可持续性管理的政策与体系等方面。北京冬奥会筹办,全面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北京因奥运和绿色结下深缘。2001年申办第29届奥运会时提出‘绿色奥运’理念,2008年成功举办绿色奥运盛会,2009年转化为‘绿色北京’战略并一直实施。”于建华表示,冬奥之后,绿色低碳理念将会成为宝贵的生态环境遗产,一直在“双奥之城”北京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