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评论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老将的“托举”,显现中国冰雪运动传承之光
关注
据新京报 冬奥会上的“老兵叙事”,令人格外关切。

13日晚获得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铜牌之后,范可新亲吻冰面的瞬间定格。这引发了网友对她的退役猜测。但范可新表示,此举是想要感谢祖国这么强大能举办冬奥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开始,不是要退役。我才29(岁),我还热爱短道速滑,只要国家需要我,我肯定还会继续滑。”

范可新的承诺之所以令人动容,是因为老将承上启下,他们的坚守和引领,往往对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29岁的“小范”为例,12年间,她从跟随冬奥四金“大魔王”王濛征战沙场的新秀,成长为王濛的“接班人”,现在这位冬奥会“三朝元老”,则以“1+3”的新老配置,带领3名年轻队员拿到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铜牌。对此,19岁的张楚桐说,“我们的拼搏、我们的冲劲、我们团结的力量,让我们精神达到了一个高度。”fkx.jpg

再看看28岁的老将武大靖,他一直是“护金大哥”这样了不起的存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有个画面让人难忘:裁判曾吹哨中止比赛。重新比赛后的第三圈,武大靖在转过一个弯道后,轻轻碰了一下身前的任子威,示意他“走”。

这一幕让人想到王濛多年前的一句话:“假如我状态不佳,我会毫无保留地配合队友,否则就太自私了”。正是在武大靖的“护送”“托举”下,年轻的任子威一举拿下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金牌。所以有人说,这一“碰”,碰出了中国短道速滑队的灵魂。

显然,这个灵魂就是团结和传承。多年来,老将的传帮带——包括李琰等名将退役后转型为教练,悉心传授技能,是中国速滑乃至冰雪运动保持战斗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这也是中国冰雪运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冰雪项目比赛,往往形势瞬息万变,运动员之间短兵相接、局面胶着是常见的现象。这类比赛“容错率”极低,一个技术不到位,或者出错造成犯规,就极难翻盘,因而特别讲究技术的细节打磨。

在国内的冰壶比赛中,教练经常披挂上阵,这有利于细抠技术细节,实现整体提高。而在速滑等团体赛中,新老队员一起训练、一起参赛,可以通过老将的示范、纠错,将老队员的经验与新队员的体验相融合。正如三年前就已是队中最“老”队员的武大靖所言,“老队员应发挥作用,帮助小队员成长,这是一种传承,我那会儿也是这么过来的。”谁能说武大靖的“决赛一碰”就不是一种技术帮扶呢?

这份传承的价值,常以不留情面的批评和总结所呈现。王濛把规则研究得通透,在解说中对比赛的年轻队员的“背手”动作直接批评,堪称榜样。这样的专业指点,让“后生”受用。一代代体育人之间的传承、切磋、互动、共鸣,汇成了中国冰雪运动的现实教学“秘笈”。

冰雪运动的腾飞,系于人才。当然,要涌现更多可用之才,仅有系统内部的传帮带是不够的。

推动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全民健身相结合,稳步实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和“四季拓展”战略,普及推广冰雪运动,吸引更多人参与。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激发了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兴趣,也大面积播下冰雪运动的人才种子。前中国女子速滑运动员、世界冠军叶乔波曾对速滑项目一度停滞不前感到难过。而这些年迅速改观的事实说明,选才范围变广,才能挖掘出更多人才,去改写现状。基础不厚实、专业人才不富裕,是一种制约力。为此,在培训和管理领域,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尤为重要。昔日众多专业人才进入冰雪场地发挥技术管理特长等举措,是厚积薄发的应有之义。

在做大冰雪运动人数基数的前提下,讲好冰雪人才故事,以冰雪运动的优良传统激励人心,形成良好氛围,至关重要。这一次冬奥会上老将风采闪耀,他们的一次次“托举”,尽显中国冰雪运动精神的传承之光。


全部评论
0
表情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