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https://images.zhibo.tv/2020/1102/comment.png)
分享
中国体育报记者 林 剑
看不到任何对手,听不见任何欢呼,相信不少速滑运动员比赛时都会有这样的感受。2月12日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作为记者的我,也有了这样的“高峰体验”。
随着速滑男子500米最后一组两名运动员完成比赛,“冰丝带”现场大屏幕最快成绩一栏依旧写着“高亭宇”的名字,中国队夺冠了!那一瞬间,泪水不知不觉流了出来……手机里一个接一个祝贺微信提示音响起,才重新将我拉回现实。
这是我第二次现场报道冬奥会,按照分工,我主要负责在“冰丝带”举行的速度滑冰项目。
2月2日进入“闭环”,我每天都去“冰丝带”“打卡”,无论比赛是下午还是晚上进行,我基本上午10时就到场馆,有时甚至比志愿者、工作人员还早。也正因如此,不少记者都会问我“冰丝带”的相关情况,赛后第一时间向我这个记者发微信祝贺,也是因为此。
在“冰丝带”采访的几天,除了场上运动员,我尝试采访了场馆负责人、制冰师、试滑员、媒体餐厅销售人员,也与这座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场馆上下有了深刻的情感连接。看着一项项冬奥会纪录甚至世界纪录在这里被打破,我为自己是一名北京冬奥会现场记者,由衷感到自豪。
唯一让我心焦的,就是中国运动员的表现,尤其是在宁忠岩错过领奖台之后,所有的压力都到了高亭宇身上,我真的担心太大的压力会压垮他,好在34秒32过后,高亭宇将金牌留在了中国,将全新的冬奥会纪录留在了“冰丝带”。
赛后我采访了新中国第一位冰雪项目世界冠军罗致焕,年过八旬的老爷子在电话那头热泪纵横,从1963年为新中国赢得首个世界冠军头衔到59年后中国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第一次拿到冬奥会冠军,没有人比他更加感怀、更加激动。
“小林,你一定好好写。”罗老嘱咐。
请放心,我一定做到!
来源:中国体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