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评论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在场 | 吴飞老师与丁宁助教的乒乓球课堂
关注

这个学期,每周一下午1:00到3:00,国际乒联裁判员裁判长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吴飞,乒乓球奥运冠军、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2021级硕士生丁宁,都会出现在理科一号楼地下的乒乓球馆。

这是北大乒乓球课基础班的课堂。吴飞担任授课教师,丁宁担任助教。

奥运巾帼强强联手,一度让这门体育课登上热搜。12月20日,本学期的课程圆满收官。我们有幸记录下,其中普通的一节课程。

有备而来的老师和助教

12:50,吴飞抵达乒乓球室。她身着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纪念衫,剪一头利落短发。放好随身携带的背包,转身看见丁宁也走进了教室。

两人笑着打招呼,聊起体育课的课程设置。

“除了上好体育课,还要通过体质测试,跑两个马拉松,是吧?”丁宁脱口而出。

85公里课外锻炼,约合两个马拉松。熟悉课程设置的丁宁助教,有备而来。

吴飞和丁宁拿出拍子,话题切换到“反手的横板握拍及直板握拍基本功训练”,这是本次课程的主题。

丁宁以横板握拍见长,她手握拍子,分享自己的经验:食指放在板后,大拇指和食指对抗使力,从腹前出发,以肘关节为轴,打出四分之一个圆……

“同学们将要学到,最地道的横板握拍经验。”吴飞说,丁宁以横板握拍见长,正好与自己的直板握拍技术互补。

奥运冠军进课堂,并非想象中的“小菜一碟”。课前,丁宁专门向经验丰富的北京乒乓球队的教练请教,从零起点教学基本功,怎么讲授才能更清晰有效。

“一位高水平运动员,不一定能成为金牌教练。”丁宁说,金牌教练在实践中积累的教学诀窍,往往能给出充满细节的画面。“比如正手动作,初学者很难把握挥拍位置的起止,会把球拍甩到耳朵、肩头。教练要告诉他,球拍挥到双眉中间就得刹住了。”

640.gif

丁宁为同学讲解动作轨迹

助教姐姐的接球“失误”

13:00,上课时间到,同学们排队报数。

“头部运动,预备齐!一二三四……”

弯腰双手交替摸脚尖的热身动作,动作频率快,弯腰够地时腿部拉伸剧烈。很多同学仅仅“象征性”地用手滑过脚面。

吴飞呼唤丁宁为大家示范。丁宁摆好架势,手臂舒展,一组动作行云流水。动作完毕,丁宁没有起身,保持弯腰姿势向下放松手臂。她调皮地眨眨眼,“你别说,这动作真还挺累!”同学们应声笑开。

热身结束,大家围着一张乒乓球桌站定。丁宁示范基本站位和准备姿势,她面向球桌,微微含胸半蹲,讲解动作细节:双脚与肩同宽,右手握拍放身前,反手击球时双脚平齐。

接着,吴飞用几句话概括直板握拍的要领,“拍子‘一字’横放,做两个‘垂直’——球拍和球台垂直,球拍跟小臂垂直……”

吴飞讲解的过程中,丁宁在台下走走停停,不断调整同学们的动作。

“对,对,对!”有时她连喊几声,为同学精准“复刻”教学动作点赞。

有时路过“身体僵直”的同学,手臂和身子各做各的。她便停留在侧,“放松,弯腰,自然推出”,赞美有进步。

站姿和握拍讲解告一段落,吴飞招手示意丁宁站到球台对面,两人进行示范性对打。为了方便同学观察,丁宁改用右手握拍。乒乒乓乓,一来一往,球速越来越快,丁宁突然反手加力进攻,球打到板边,弹飞出去。

丁宁大方自嘲:“我还想进攻来着,同学们可别学我。”助教姐姐接球“失误”,教室里的气氛,又轻松了些。


微信截图_20211229184255.png

吴飞老师、丁宁助教集中说明动作要点

来自老师的喂球

13:45左右,进入下半节课,吴飞请同学们两两搭档,共同完成打三组十板球的任务。

北大的乒乓球体育课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基础班的同学,大多从零开始学习动作,实操起来困难重重。课堂上,吴飞和丁宁分头行动,一台接一台指导。

对暂时不得要领的同学,吴飞请他的搭档打配合,手把手带着同学做动作,让同学亲身体验击球时刻。接着,她去到球台对面给同学喂球。吴飞的喂球,球速慢,落点准,同学一板一板尝试,很快能够连续接球。

“一板一板推”,这是吴飞教学的口头禅。

在她看来,北大学生最美好的特质,就是有股认真劲儿。吴飞对自己带过的一名同学印象深刻,整个学期都没找到球感,每节课都给他调整动作,“临近期末考试,孩子一下开窍了。学期过后,他又专门找到我说,现在能拉弧旋球了!”吴飞说这是一个高级技术,她特别为同学骄傲。

640 (1).gif

吴飞老师手把手辅导

丁宁关注的重点是节奏。

有一组同学,双方水平都不错,却频频失误。丁宁停下脚步,抱手在一旁看了几个来回——一方猛击猛打,另一方措手不及。

对症下药,她告诫“火力充足”的一方,节奏慢一些,迁就伙伴的水平。又给“慢半拍”的搭档支招:“打球的时候别总盯着桌角,用拍子找球的位置。”在丁宁的鼓励下,两人重新磨合,丁宁则在一旁为他们计算板数。

“一,二,三,慢一点,四,五,漂亮,六,你重心低一点……二十二!非常好!这算得上今天的最佳球了!”

两位同学受到鼓舞,摩挲球拍,趁热打铁,再开一球。

丁宁说,自己正在“克服”自动捕捉技术问题的“职业病”,“同学们更多是来感受国球的魅力和乐趣,而非增进竞技能力,所以更适宜的是向同学们传递合作共赢、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

640 (2).gif

丁宁观看同学对打

老师、助教和同学的教学相长

上课过程中,吴飞和丁宁不时“交头接耳”。这个同学是不是用直板更容易上手?那个同学总是打飞,拍型要怎么调整……

吴飞与丁宁结缘,可以追溯至2012年伦敦奥运会。

2012年,吴飞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国际级裁判长,获得执法伦敦奥运会的机会。在这里,她曾目睹丁宁憾失金牌。四年后,丁宁出征里约奥运,问鼎女单金牌。

吴飞说,丁宁来到我们身边,就像天上突然掉下宝藏。奥运冠军进课堂,送来的不仅是世界顶级的技术,更是一种不畏困难、永不言败、追求“更高 更快 更强”的精神品质。如火炬般,在某个时刻,照亮、点燃大家。

“同学们上场打比赛的时候,紧张得手直发抖”,这时候,吴飞就会说,“想想丁宁当年承担了多少压力,眼前都是小问题,轻松上!”

这句话,对同学们克服恐惧有奇效。

从小在专业队艰苦训练,而后成为研究的专业领域,再后来执教北大十八年,乒乓球对吴飞而言“太平常不过了”。2003年开设课程以来,教过的同学,却又总让吴飞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

2012年期末,吴飞收到一封邮件:

“我始终记得您站在我身后,带着我挥拍,然后击到球的感觉……那种清脆的击球声过后,球就自动出现在对方台上的体验,实在是太美妙了。”

这是一次撞击,给予一名选课同学的丰富体验。也是一次撞击,能带给吴飞的成就感。

微信截图_20211229184444.png

吴飞老师珍藏的邮件片段

“吴飞老师在课程安排、课堂建设上有丰富的经验,这是我要学习的。”下学期,丁宁将独挑大梁,独自开展乒乓球提高班的教学活动。

一堂课步入尾声,吴飞召集同学们,一起观摩两组同学对打示范。

在几十号人面前示范,不是件容易事,两组搭档的手部动作稍显僵硬,接球也变得格外谨慎。但他们的表现,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热烈的掌声。

最后,吴飞邀请丁宁为同学们做课堂总结。丁宁有些猝不及防,略带腼腆地走上前,送上寄语:

“同学们进步很快,希望乒乓球这项运动,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阳光和色彩!”

微信截图_20211229184424.png

丁宁与同学们分享

来源:北大新青年

全部评论
0
表情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