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你的数学/语文/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这是一句人们在生活中时常可以听到的戏谑,而每年身处高三、初三“毕业班”的学生难求一节体育课的情况也已经是见怪不怪的常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彰显出大众在教育观念上,将文化和体育区别看待。不过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和体育部门的合作贯彻下,体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已经逐步显现。
少年强则国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体教融合也正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发布,集中体现着党和国家对体育教育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是青少年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础,体教融合解决的不仅是竞技体育层面的体教融合,更是面对当下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突出存在的“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等健康问题打响的一场“阻击战”。
其中,《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便围绕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壁垒,以学校体育、青少年体育赛事、社会体育组织等七个领域提出改革举措,以破除“普通青少年偏文轻体、精英运动员偏体轻文”的思想。不论是学校体育提档升级、体育入中高考、统一赛事体系、整合传统校特色校,还是搭建保障体系等,都是为了让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体育、享受体育,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目的。
而在今年7月举行的全国体教融合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也向社会公布,体教融合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其中,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体育教师近10万人;2020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总数突破70万人,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为92.8%,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为96.8%;今年年初完成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改善,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身体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出现好转。
同时,体教融合工作也推动一大批高水平体育教练员和退役运动员进入校园带教带训,让普通学生也能接受专业的体育训练。像辽宁全省大中小学校就聘请1760名职业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有效解决了体育教师专项技能不强不精的问题。2020年,共有386名退役运动员进入天津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山东省则是增设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为优秀运动员退役后进入学校教学创造条件。
在取得如此成效的情况下,同样在今年7月,国家继续“重拳出击”,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并将体育活动作为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学校体育的发展进一步创造时间和空间。可以期待的是,随着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一定能为实现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
目前,有不少体育人都投身在教育工作当中。像在日前东京奥运会上创造历史跑入男子百米决赛的苏炳添便是高水平运动员参与到教育一线最知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作为暨南大学体育学院的副教授,新学期正以导师身份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专业“传道受业解惑”。而同时也有更多的“幕后英雄”为体育教育默默付出,在体育医疗、体育科技、学术研究等方面砥砺前行、培养后继之人。
今日正值9月10日教师节,向为体教融合添砖加瓦,为孜孜不倦培养青少年的各岗位上的教育工作者,道一声:节日快乐!您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