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评论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幕后】“奶奶”教练郭西京:让国球转动残疾运动员别样人生
关注

一头蓬松的卷发,一身干练的运动服,现年74岁的郭西京,从事乒乓球运动已近60年。

1964年进入专业队训练,1971年退役之后,她一直担任残疾人乒乓球教练,指导培养了众多精英运动员。从全国残运会、亚残会到残奥会,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2000年悉尼残奥会,是一次令我终生难忘的回忆。”郭西京激动地说,“那是我第一次带队出征残奥会,当时我国残疾人乒乓球代表队的队员普遍伤残程度较重,而决赛对手法国队的选手大部分都只是轻微残疾。”

强大的对手和队员身体状况的劣势,给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法国队鏖战四个回合之后,郭西京叫停了比赛,指导队员主动改变战术为正手打法,最终第五局以21:19惊险赢下决赛。在悉尼、雅典、北京和伦敦四届残奥会上,郭西京率领的中国残疾人乒乓球代表队均收获了金牌。

“这些孩子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中大多数出身贫寒,但是身残志坚。他们非常努力,能够快速适应艰苦的训练环境,能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能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郭西京告诉记者,她对培养残疾人运动员有着浓厚的感情和丰富的经验,在她看来,残疾人运动员与健全人运动员在训练体系上差别不大,但在训练容量上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训练的目的就是帮助这些孩子,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甚至是家庭的命运,引导正确的人生航向,在运动中培养心理健康,实现个人价值。”她说。

对运动员们来说,郭西京不仅是训练场上一丝不苟的郭教练,更是生活中无微不至的“郭奶奶”。很多刚开始接受训练的队员年纪很小,自理能力还需要培养。“有的孩子连袜子都不会洗,衣服穿脏了就塞进包里。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就得耐心地慢慢教。”郭西京通过每天的陪护引导,逐渐让他们学会独自生活。

“这些孩子特别不容易,每天训练都得戴着假肢,结束后取下来的假肢上到处是血,简单处理伤口之后第二天还要继续训练。”郭西京激动地说,“孩子们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现在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帮助他们夺金牌。”

来源:新华社 记者:赵英博、杜怡君

全部评论
0
表情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