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俗话说的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少羽毛球的观众都喜欢看激烈的比赛,比如年轻时候的林丹、李宗伟、陶菲克等人,抓住一切机会杀杀杀,看的人热血澎湃,忍不住拿起拍子去一展拳脚;但真正轮到自己在赛场上时,别说杀球了,就连高远球都拉不好。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差距”,你看着他们轻松做到,却不知道他们不仅从小训练,而且平时的训练强度也远超常人。
所以,对于业余羽毛球爱好者来说,首先要明白自己和专业选手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其次是做好基础技术的夯实,才是业余选手该做的。在8月19号的羽毛球世锦赛首轮中,36岁的国羽老将林丹和36岁的越南老将阮天明鏖战78分钟,并最终逆转取胜赢得比赛。这一场比赛对于我们来说可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教学,两位老将之间没有一边倒的碾压,也没有全场杀杀杀,双方都在利用技巧+经验来消耗对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最常用的击球技术:高远球我们看专业选手的比赛,在上场后的热身大多数都会先拉几个后场高远球,不仅是测试场地的风速、适应球的飞行速度,还可以对自己上肢拉伸,方便更好的发力。业余选手们通常也会这样做,而且在比赛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拉对方的高远球调动对手位置,压制对手底线,消耗对手体能,所以高远球技术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也是最常用的技术。
在林丹和阮天明2位老将的比赛中,他们将高远球技术展示的淋漓尽致,互相消耗对手,看谁先出现失误,事实证明林丹的判断和控球能力更胜一筹,在对拉的过程中林丹得分概率更大。
黄衣服是林丹
因为双方都在互拉反手位,正手半场就成为空挡,所以在底线回球之后需要马上回中,从步伐上来说,林丹明显更合理、更轻松,而阮天明在后退的时候显得有些慢,这也让他在几拍之后出现失误。所以这就给了我们以下的提醒:1、拉高远球时一定要拉边线,最好是反手位置,这样会给对手带来转身、后退的麻烦;2、做好合理的步伐分配和预判。
步伐问题是球迷常常提到的,为什么有的人“打不死”,就是因为他能接住你的每一颗球,这需要灵活的步伐作为依靠。球场那么大,要接住每一颗球就得不断的来回奔跑,没有章法的话,不到10分钟就能把一个人累趴下,所以步伐十分关键。对于业余球迷来说,最常用的就是米字步伐,将球场中心作为原点,分别向球场的8个方向移动。如下图:
所谓的“原点”就是自己半区的中心位置,通过这个地方向8个不同的方向移动,来守住这个场地的所有位置。所以,每一次的步伐移动都是从原点开始,之后要回到原点,才算结束,准备下一次的移动,我们称之为回中。不管是业余选手,还是专业选手都离不开这个基础。如下图:
林丹的步伐
说到这里不少人就能看出,并不是每一个步伐都回到原点了,而且原点并不在中线上。这里我们要说的是,步伐的回中是为了更好的准备下一次移动,如果你能判断下一个球的位置,或者对方已经出球,你就可以直接奔球去就行了;另外,由于每个人的弱点不一样,所以在选择原点时会有差别,着重防守自己的弱势区域。举个例子:林丹是左手持拍,就需要防守右半区,对于他来说,右半区就是反手区,防守有点弱,那么他的原点就会靠近右半区。反之,右手持拍的选手原点会选择靠左一些。
行之有效的战术:拉吊突击以上说的是基础技能,拉高远球可以调动和消耗对手,快速合理的移动步伐可以更好的防守。但打羽毛球是要得分,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战术?其实最常用的就是拉吊突击。不要听信一些人所谓的“拉吊打法都已经落后了”的说法。羽毛球得分最基础的战术就是拉吊突击,也是最有效的得分手段。
简单的来说,你想要得分无非就是2点:自己打死对方或者对方失误,也就是主动得分和被动得分。在双方实力接近的情况下,各自的失误都差不多,更需要用主动得分来取胜,那就需要打死对方。怎么做到主动得分?打到他接不到的地方:空挡!
空挡的产生就需要采用拉吊技术,毕竟场地有那么大,一个人如果站在底线位置,他的前半场就是空挡,如果站在反手位置,他的正手区域就是空挡。最简单的制造空挡的方法,让他远离原点。如下图:阮天明已经被调动到界外了,正手区域形成大面积空挡。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有一点明白,拉吊只是调动对手的位置,制造空挡,而突击则是得分手段。只懂得拉吊其实算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模式,如果体能不及对手,很可能陷入对方的节奏中;所以要有自己的一板突击得分技术。
什么是突击技术?其实不单单是杀球,重点讲究突然性、不给对手过多的反应时间,从而实现得分的技术。除了杀球,还有推球、平抽挡、搓放网以及假动作等。这就更让不少球迷头痛:杀球不重也不尖,推球速度不快还老出界,假动作有时候连自己都骗,搓放网经常挂网......
林丹抓住空挡勾对角得分
这些技术都是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训练才能得心应手,但至少在思维中要有“突击”这个理念。在平时的比赛或者训练中,要利用各种球路刻意去制造空挡;遇到对方的空挡时能抓住机会,时间久了就能抓住拉吊突击战术的要领,在与球友的交流中也就会更加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