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分享
我想起,鲁迅先生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面对挫折与困苦,有的人会一蹶不振,有的人会逆流勇进,命运也可能截然相反。今天要聚焦的世锦赛选手,是继2017年后再度亮相克鲁斯堡,今年除丁俊晖以外晋级次轮的另一位中国球员,周跃龙。
21岁的周跃龙,在职业赛场已经磨炼超过五年了,在斯诺克领域算是很早的起步。而他却又走的比较艰难,世界排名暂时处于35位,最好成绩是2017年欧洲大师赛的四强。近两个赛季,周跃龙的状态总是半温不火,直到今年的印度公开赛才打出职业生涯首杆147满分,世锦赛第一轮对上“小钢炮”马克·艾伦,赛前极少被看好。
我很久没赶上过周跃龙的比赛,多数是由于和其它更重要的场次产生冲突,时间若来不及就只好舍弃。这次世锦赛,我认识了完全不一样的周跃龙,打法、态度、精神面貌,都有新的改变。当他以5-0、7-2、9-2大比分领先艾伦,我也并未惊讶,为什么呢?或许是从眼神传达出内心的力量,从动作的流畅转化成进球的稳定,让人能感受到踏实。
最终顶着艾伦强势反攻的压力,周跃龙10-7夺取世锦赛的第一场胜利,拦截了“小钢炮”。赛后在卫冕冠军马克·威廉姆斯的凝视下(海报),周跃龙接受英国媒体的采访,面带微笑,举止大方,有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符的反差,十分可爱。两代球员强行同框,这张照片趣味中包含深意。
比赛进入次轮,周跃龙遇上了斯诺克界的“励志榜样”阿里斯特·卡特。刚刚开场,周跃龙便毫不示弱!第二局耗时1个钟头,在对手已经超分的情况下,他依旧极其认真做出漂亮的斯诺克,虽然没能扳回但这种心态足以看到希望。后面几局,周跃龙更是如同开挂的玩家,将比分优势扩大至5-1。
前两个时段结束,周跃龙9-7领先卡特。4月29日晚8点,周跃龙与卡特迎来决胜阶段。我很早就守候在中国体育的直播间,心里是按捺不住的忐忑、期待,但又明白无论结果如何都很值得铭记。可能越是最后越意识到关键,双方打的异常谨慎,节奏也有些偏慢,原本感觉比赛会变为拉锯战,但事实证明这成了周跃龙的“凌迟”酷刑。
第三阶段只进行五局耗了2小时40余分钟,周跃龙积极主动几乎每局都率先进攻得分,却又屡次出现低级失误将胜利拱手相让。直至第22局,卡特12-9拿到赛点,周跃龙仍然有机会挽回形势,可惜最后一颗黑球没能推入底袋(这与之前的母球校位存在很大关联),遗憾止步于十六强。
此前,有人说本届世锦赛爆冷战胜火老师的业余选手詹姆斯·卡希尔表现非常出色,无惧无畏,而这点在中国的年轻球员身上找不到。我此刻可以很笃定的说:周跃龙不仅勇猛还具备一种坚韧,这是更珍贵的品质。我看到了他最后一刻仍没有放弃,保持这样的信念再去刻苦训练积累大赛经验,好成绩指日可待。
我还清楚记得,2018年农历春节前夕,周跃龙发布的微博: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那个时候,大家不知道他是怎样的惆怅。据知情人士透露,周跃龙的父亲2017年10月因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失去至亲对十九岁的少年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此后大半年,我所关注的信息圈里便很难见到周跃龙,仿佛销声匿迹一般。直到2018年5月,他收获了中国职业斯诺克巡回赛的冠军,再次站上领奖台。随着状态逐渐升温,今年世锦赛终于才真正得以发挥。用努力填补命运的坎坷,用坚持打破人生的瓶颈,周跃龙承载了太多。
对斯诺克球员而言,赢得比赛既代表荣誉更为了生存,根本没有选择退路的权利。世锦赛的魔力,周跃龙已然适应并且学着享受,就像咖啡能够帮助提神,但孩子往往不会喜欢这滋味。成年人的苦与甜,是必须在一次次摔倒和站立的过程中将心里那道“坎儿”磨平,接纳伤痕,忘掉疼痛,成就想成就的自己。
本文作者:足尖写作人苗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