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正文

评论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世锦赛城市记忆——雅加达:魔鬼主场的变与不变
关注

城市标签:

羽毛球王国

魔鬼主场

说起雅加达的塞纳扬体育馆,它曾见证过印尼作为羽球王国的辉煌,也曾见证了中国羽毛球队的失落与再次崛起。但凡在这里参加过比赛或是观看过比赛的人,都会充分感受到印尼人对羽毛球的狂热。紧邻的两个人说话都必须要扯着嗓门喊,听不清击球声,听不到战术指导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正是印尼球迷从始至终都不曾减少的热情,带给塞纳扬体育馆“魔鬼主场”的气质。

建成于1967年的塞纳扬体育馆位于邦加诺体育中心,体育中心的名字是以印尼国父苏加诺的名字而来。“邦”在印尼语里是对兄长的尊称,所以人们为了表示对苏加诺的尊敬,改称这座球场为邦加诺体育中心。体育馆从建成之后就只用来举办羽毛球比赛,每年的印尼公开赛都在这里举办,平时还会承办一些业余比赛。

20150810_1615_WorldChampionships2015_RSAL0903_副本.jpg

由于雅加达的经济并不发达,所以在刚刚修建球场的时候并没有设计看台,只是码起一层层石头台阶供观众看球。如此的条件,看比赛也不需要对号入座,席地而坐,接下来就是全力以赴地高声呐喊。1989年首届苏迪曼杯在雅加达举行,塞纳扬迎来了以印尼羽毛球国父迪克·苏迪曼命名冠军奖杯的又一个混合团体赛。由于没有空调,东南亚特有的潮湿混合着人满为患的味道,让场馆的空气闷到窒息。而需要工作的媒体,就只有坐在石台上,曾经有位欧洲记者因此而热晕了过去。

然而,即使环境条件一般,也不会影响到印尼人对于羽毛球的热情。他们就这样唱着歌为自己支持的选手加油,如今,印尼球迷的助威声早已被世人所熟知。伴着他们不息的热情,上世纪90年代,球场将石台阶坐席改为长条凳,但依然不需要对号入座。日积月累,一排排的长条凳被磨出了一个个圆形的座位。再到2015年的世锦赛,长条凳被加上了靠背,这也让久坐的腰部舒适了些。

2018年,印尼为了办好亚运会,将比赛馆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灯光换了,场馆不再昏黄;色彩变了,紫粉色成为主视觉色调,配上灰色的地毯、绿色的地胶,时尚感扑面而来。当然,最大的变化来自观众席。长条凳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舒适的座席,而且每个座席都有明确的座位号。

20150810_1103_WorldChampionships2015-RSAL9925_副本.jpg

即便如此,印尼人还是习惯过去的看球方式。组委会在台阶上明确贴上提示,写着“禁止坐在台阶上”。但是,男团决赛的当晚,连媒体通道的台阶上都坐满了球迷。想要往返混采区采访,记者们必须先要大步迈开人群,才能冲出群围。也许热带国家的人民和拉丁民族一样狂放而不羁,塞纳扬体育馆的台阶早已成为球迷根深蒂固的座位。

对于中国男单来说,塞纳扬体育馆似乎有一种“魔咒”。自1989年杨阳在这里夺得世锦赛冠军之后,中国男单再也没有在这里夺得过任何单项赛的冠军,就连印尼公开赛都没有拿到过。林丹在大满贯历史上独缺印尼公开赛冠军。

不过,2015年世锦赛决赛,谌龙压倒性地战胜李宗伟,成功蝉联男单冠军,打破了中国男单在塞纳扬体育馆26年无金的魔咒。这届世锦赛,中国队3金收官。除了谌龙男单卫冕,马琳女单再度折桂,阿山/亨德拉男双主场稳定,田卿/赵芸蕾、张楠/赵芸蕾也分别在女双和混双上实现了蝉联。

20150816_1653_WorldChampionships2015_RSAL0997_副本.jpg

塞纳扬体育馆见证着时光的变迁,赛场上,不断演绎着新秀突起与老将归隐。而不变的是,炎炎烈日下,印尼球迷坐在场外的草坪上等待着比赛的开始。


全部评论
0
表情
评论
暂无评论